颐和园昆明湖“海军”建设
(2011-09-25 08:05:3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
甲午战败、李鸿章作为权臣为政的无奈性,实际上是由皇朝政权的私利性和官场腐朽性所致,即制度性所致,其实,史说的与李鸿章有矛盾的翁同龢在甲午战争前的表现,何不也是权臣为官制度的无奈性决定的呢?
从70年代初同治帝亲政以后主张修缮颐和园作“孝敬”之礼这个史实来看,修颐和园以颐养天年,应有慈禧的愿望(颐和园原为圆明园中的一园漪清园,1888年慈禧归政时改名为颐和园)。时人祁敬怡《鞠谷亭随笔》记:同治帝召见御史游百川“厉声曰:汝亦有父母,岂有父母所欲,而故为违抗者”。纵观整个清末慈禧的强权为政,她修缮颐和园这个自以为是的理由很强大:是她为爱新觉罗氏皇室巩固了内忧外患的铁拳,儿辈皇帝是应该孝敬的。假如说同治帝亲政、慈禧第一次归政时期,圆明园的修建,由于恭亲王等朝臣的反对而只能停工,那么,至近二十年以后光绪帝亲政、慈禧第二次归政,慈禧修缮颐和园这个夙愿是不容置疑的了。一,慈禧太后巩固皇权而有赫赫功勋,再无中枢显宦敢违背她的愿望了;二,光绪帝不会没有同治帝一样的“孝敬”意思。
历史的诡异在于,慈禧归政的80年代末,她自以为的皇权似乎是巩固了,但国政却并未好转,甚至恰恰与“巩固”的皇权相反:淮军与湘军步了八旗军的后尘,愈来愈腐败;官场的昏暗与堕落更为明显。至为紧要的国政是,面对西洋、东洋列强在大清中国沿海的虎视眈眈,刚刚组建的海军衙门极其需要购置铁甲炮舰。史料说明,在海军衙门建立(1885年)之初前后,陆续购进了铁甲舰船,但自1888年至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再无更新添置炮舰。“光绪十七年(按:1891年)户部奏请南北洋停购枪炮船只两年”,故有李鸿章奏称“自光绪十四年(按:1888年)后我军未增一船”之语。也就是说,清政府建立海军的逻辑是,购置舰队组成海军衙门,而非创建海军衙门以持续发展海军建设。那么,海军衙门成立以后,其衙门核收得“数千百万”经费哪里去了?按皇朝的逻辑,海军衙门是谁的,这笔军费也应该是谁的。
海军衙门成立之初,耿直的户部尚书阎敬铭因顶撞了索要海军军费的慈禧而被革职,接任者便是清末的名臣翁同龢。
户部尚书的前车之鉴有无教训翁同龢?翁同龢在“丙戌十月二十三日”日记中写道:“庆邸晤朴庵(按:醇亲王),深谈时局,嘱其转告吾辈,当谅其苦衷,有昆明湖易渤海万寿山换滦阳之语”。翁同龢没有写清谁“嘱其转告”。按当时的官位,醇亲王奕譞为督办海军衙门,是慈禧的亲妹夫,又是光绪帝的父亲;庆亲王奕劻和李鸿章是会办海军衙门。从地位上来说,应该是地位高、深深了解内幕的醇亲王嘱咐庆亲王转告户部翁同龢等辈。也就是说,作为被慈禧抑制、只能躲在幕后的醇亲王,名为海军衙门最高长官,其实也只是这一衙门的“管家”,有说不出的“苦衷”。而且,史料中翁同龢关于“昆明湖易渤海”的那句名联,其出典应该来自庆王转告的醇王之口。醇亲王的苦衷,毫无疑问也是户部尚书翁同龢的苦衷。
史料说明,翁同龢继任户部尚书以后,再也没有前任阎敬铭那样表现出专款专用的职责使命,而是根据慈禧旨意,暗箱操作,把昆明湖与万寿山的建设,当作了海军建设。“户部款竭,海军欲增舰购炮,皆无以应矣。”史笔还记述,时值山西饥荒,有朝议欲把海军军费用于赈济灾区——新成立的海军衙门,成了生财之道,成了只要皇室同意便可以随意挪用的(多此一举)的储款!
对于北洋海军的建设,就舰船装备的发展来说,翁同龢和李鸿章两人肚中都应该有一本明账。“李相制购船炮,访求新式枪弹,而朝中士大夫交口讥弹”(时人陈静潭信函)。至日本挑起甲午战争,李鸿章主和而“消极备战”,翁同龢却深悉朝野上下小瞧日本的舆论而主战。自此,翁李矛盾表面化。其实,翁同龢不是不了解海军装备,而应该是不了解整个海军衙门、北洋水师士气建设的现状,还以为“北洋海陆两军如火如荼”呢(翁同龢语)。这是皇朝各衙门之间各占“山头”不透明造成的吧(便于朝臣相互掣肘、朝廷专制统治)。清末档案存有大量奏请续购洋枪洋炮的疏章史料。但是,一旦形成“一定的地位说一定的话”的观念,建议的理由再多,专权者慈禧也会看花眼而置之不理的。
海军衙门设立与慈禧颐和园修建,两件事几乎同期发生。蹊跷的是,由于设立了海军衙门,朝野上下捐官的风气创下了一个高潮。“颐和园工程,前后(花费)二千余万,同时修茸三海,费五六百万,户部储款不足,尚大开捐班报效以足之。”不知那些努力钻营为官者买官的钱是用于了建设海军,还是孝敬了归政的慈禧?也许,在对皇权有赫赫功勋的慈禧眼里,两者是一样的。
在甲午大东沟失利的海战中,北洋水师的镇远与定远两舰,吨位大、炮力威,而炮速、航速慢,是否有大清皇朝的一点象征意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