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与袁世凯
(2011-09-15 05:39:3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
清末之时,张之洞与袁世凯在朝臣威望中各分秋色。张之洞以资望取胜,袁世凯以干略取胜。但张之洞有一个毛病,就是“肚量殊隘”,有点倚老卖老小瞧袁世凯。当时民间有一个传说,善于做官的袁世凯于1902年丁忧返回京城,取道汉口、南京、上海至天津,途中拜访鄂督张之洞,目的在于结交。宴后,张之洞入侧室休息假寐,袁世凯只能悻悻离开。此传说在当时的《新民丛报》、时人李宝嘉《南亭笔记》、徐又铮《与马伯通论南皮书》中都有类似的记述。传说与事实相差多少在其次,但两位权臣之间的不合,及张之洞不能容人的肚量。或可以为信史。
当时鄂人有一对联嘲讽张之洞:“起居无节号令不时,面目可憎语言无味”。此联被张之洞闻知,对人说:外间说我号令不时,起居无节,或许可能;面目可憎则我看不到自己。至于我的话何尝无味?写此联的人听过我谈话吗?
此联传到张之洞耳朵的时候,张之洞已将年届七旬,寝食习惯有别于年轻人,午饭后入睡,半夜起身,终年如此,即“起居无节”;张之洞命令多变、好恶无常,在当时僚属中留下了笔记上的互证,即“号令不时”;以张之洞一方疆臣唯我为大的权威,不自觉地表现出“面目可憎”,也不可不谓信史;至于“语言无味”,难怪张之洞不承认。张之洞从“清流”御史腾升至地方疆臣,成为清末四大名臣之一,有学有术有见识,是人所共知的,说他语言无味,鬼才相信;但他对人人眼见的将倾倒、腐朽的朝政评价,模棱两可、不痛不痒,为人圆滑屹立于倾轧的清末官场,这点也是人所共知的。从这点来看,他“语言无味”也不是没有道理。
袁世凯工于权术,与张之洞的交往也是“距离产生美”。假如说早期的袁世凯凭张之洞的资望而有意结交,至张之洞调入军机中枢,两人的主动与被动调了个。时人评说:晚年的张之洞“甚挹佩”袁世凯,“南皮数为人言之,非伪饰也”;而袁世凯由于军队、外交的内外威望,“目中不畏南皮,委蛇而已”。至监国摄政王载沣时期,满族亲贵倾轧袁世凯,垂垂老臣张之洞一句“不可有刑辟,但当放归田里”,救了袁世凯一命。清廷即以“足疾”为由驱袁出京归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