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始于民间的“借师助剿”

(2011-08-20 07:02:17)
标签:

杂谈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假如说“洋务”是19世纪40年代就开始的民间自发行为——这是被侵略的一种自然反弹,那么,清廷60年代镇压太平天国期间实行的向外国侵略者“借师助剿”,也是始于此前江浙沪民间的自发行为。

太平军从18511月广西金田起义开始以后,一路势如破竹,于18533月定都南京。江浙一带的富户纷纷逃往上海,这是上海人口暴涨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从50年代中期持续到60年代初。这是上海老城外从滩涂变成都市的人力基础,也是上海地基价格飞涨、城外租界地从“夷场”变成“洋场”、成为中外“冒险家乐园”的社会基础。内战使得西方“条约”口岸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暴利。

太平军在江浙一带攻城略地,使得上海的富户,包括江南大营的向荣,两江总督陆建瀛,江苏巡抚杨文定,苏松太道吴健彰等心惊胆战,纷纷上奏折请求咸丰帝“雇佣洋船”,“合力剿贼”。当时驻沪法国领事敏体尼向本国政府报告:“城里的富户不断地请传教士来劝说我,要求派法国军舰来上海”(梅朋、傅立德《上海法租界史》)。英国驻沪领事阿礼国收到吴健彰乞援函后,报告驻华公使文翰:“英国只要小有作为,便可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其事何等轻而易举,而又何等信而无疑!”

但是,中外政府出于各自总体上的利益考虑,经历了一个错选的过程。

清政府考虑请鬼容易送鬼难,怕外国“代平叛乱”的交换条件太昂贵,外国“别具居心”,在“尊王攘夷”和“夷夏大防”的思想指导下,采取“不采夷力”的政府行为,至于地方上,清廷指示吴健彰:自己看着办。

英法等国公使,在这个阶段多次进入南京,对太平天国进行考察。对清廷与“天京”实行为己所用的抑扬手段:以华制华(清政府“以夷制夷”在列强看来就是小菜一碟)。总体上采取了所谓的“中立”政策。

这只是政府行为。直接产生冲突的地方民间行为并不如此,他们判断事物的标准只在眼前利益的得失上。18539月初,广州洋商买办出身、有“商人道台”称号的吴健彰与沪商合资购买洋船6艘,快艇25艘,并雇用外籍船员、水手及来中国“冒险”的外国兵组成战斗队以打击太平军。上海小刀会起义后,沪上官绅更是“乞西师防堵”。18551月,法军远东海军司令命令军队与清军“会兵攻击”上海城小刀会。“借师助剿”在镇压小刀会起义中进行了预演。

当时上海道吴煦对这种行为作了“实事求是”的辩解:为了燃眉之急,仿效吴三桂也未尚不可。

1860年,吴煦等与英法代表达成“协防上海”密约。在《夷务述略》中,吴煦这样直言不讳地说:

“屡令华洋各商百计劝解,并谆邀派兵协守上海,借以笼络。议者转谓西兵入城,岂非引狼入室,正恐堕其术中。殊不知夷人远来,究重信义,我以协守相托,尚不致踞为己有,纵有其事,曲亦在彼。若竟有心窥伺,又以何策抵御!”

意思是,借师助剿是笼络洋人,而非引狼入室,外国人是重信用的。退一步说,即使狼进来了,错在狼;狼真的要进来,也是挡不住的!“曲在彼”,这是后来颟顸清末政府的常用词。

至此,江浙沪一带在两江总督何桂清、江苏巡抚薛焕、浙江巡抚王有龄、上海道吴煦的的倡导下,借师助剿已经在实际上付之行动了。18606月,由吴煦、杨坊主持成立了以剿灭太平军而闻名的华尔洋枪队。

咸丰帝出于整体皇权利益考虑,虽然一开始拒绝地方的“借师助剿”,但在186010月英法联军打进京城、他逃亡热河以后,他不得不“碰鼻子转弯”了:着曾国藩等会商具奏。不再坚持原有的拒绝态度。

咸丰帝病死后,恭亲王、慈禧太后联手发动了辛酉政变。至此,地方上已经付之实践、并卓有成效的“借师助剿”得到了清廷的首肯;但曾国藩的“缓借”策略,更具对内对外策略上的老辣。他门生李鸿章的淮军势力由此进入上海,真正开始了借师助剿。

最终,完全从地方上出于利益考虑为出发点的“借师助剿”,也只能指导着清政府无可奈何、不由自主地走向了“引狼入室”。始作俑者吴煦一点都没有说错。任何事物的出发点更能说明其发展的本质属性,这是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