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运道之路
(2011-08-10 06:34:3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
中国一位几乎男女老少都熟知的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清末时期,一位西方人说:清朝“帝国政府和民众很大程度上把修路的工作交给了大自然。”
两句话的意思在某一角度上是相同的。这路是怎么成的?是大自然中的人们在出行的自然需要下踩踏而成为了路。在这种“大自然”的行为中,几乎看不到“修路的工作”应该是谁的。
如果把现实中的路,比作皇朝的路,那么在那条路上,同样可以看到这种自然状态而无法预测的、走着的、不知尽头和结局的人们。这便是中国历史流传下来的一个常用词:运道,即不测命运的道路。
皇朝只具大自然天赋的“升官发财”的需要。在这种需要中,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至于如何走这条路,全凭个人运道了。天赋聪明一点,可以读书做官;天赋圆滑一点,可以做衙役胥吏;天赋四肢发达,可以造反招安;天赋富豪出身,可以捐钱买官;天赋王亲贵胄,可以直升权力中枢;天赋贫穷一无所长,可以一世啃农田。在人们竞相踩踏的这些路上,其实谁也不知地上的路在哪里。在这种踩踏的运道上,很容易被理解为,这里的每一种类的人群都是弱势人群。宗法制的人情世故,处处是一种曲径通幽或柳暗花明。人脉搭上,柳暗花明;人情破裂,曲径通幽。官场云:宦途升沉,至为无定;民间云:人生无常,以致把“无常”作为了鬼神祭祀。其实,这条不定和无常之路都只通向皇朝时代的皇帝脸色。
几千年皇朝时代,像中国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社会一样,“天意”自然法则控制了社会与自然的一切。
中国皇朝家天下政治虽然落后,但是,兵者,诡道;官者,权道;商者,奸道。无论是正面或者反面理解,却像中国地理上所具有的世界第一山脉上的崇山峻石一样,堪为世人称道,但这只是社会与自然的强劲生命力而已。
“运道”在中国几乎是带有符号性的文化词汇,这种事例不讲也可,因为每个中国人都会由此而产生对这种传承的联想的。但为了增强一点历史感,这里讲述前人的两则笔记——运道的不测可以带来历史上多少笑中有泪的故事。
据史家笔记(汪康年《汪穰卿笔记》)称,咸丰帝西逃热河的时候,京城有一位叫许善长的落魄文人,由于无职无位,又喜欢逛妓院,弄得有了上顿没下顿。他便去找一位以前熟识的内阁中书借钱。正巧此位中书也要逃离京城,便以看守府院和借钱作为交易。此许姓文人色性意志力薄弱,许诺的意志力却坚强,“夜宿阁中,篝灯观书”。当时留守京城的恭亲王也正巧某夜出巡视察,看到万籁俱暗的贵族院落区竟然有一点灯光,便见到了这位为大清皇权“看家护院”的文人。“后中书有缺,特越次补之”。喜欢温柔乡的街头落魄文人,位至朝廷中书高位。
四十年后,八国联军入侵京城使慈禧朝廷“西巡”西安。此事在西安一位施姓官绅看来,就是“运道来了门板都挡不住”:朝廷送上门,确是千年一遇的运道。这位官绅打通太监关节,以一万两银子买官“道员”,由总管太监李莲英点头,并得到慈禧允准。官绅派手下到行宫找联系人,不料被值班太监扭住,说是擅闯行宫。国难之际,慈禧本来就神经脆弱,遂成轰动一时的大案。施姓官绅落得了革职、杀头、抄没家产的结局。施官绅的运道,换取了处理这个案件的多少地方官绅的财运和官运,史料上没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