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敬众神而远之

(2011-08-03 05:51:16)
标签:

杂谈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中国文字中有一个词被作为一种骄傲而经代流传,叫“耕读世家”。耕读世家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历史社会的两种性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家庭,供养了极个别“出人头地”的读书做官人。确实,在这样一个以耕田为世家的社会里,某个家庭出了一个读书中功名的人,则一定会成为远近十里八乡的头等大事。这也反映了官与民的人口比例。

在这样一个自古以农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中国农业社会里,底层农民百姓是不供奉孔子的,只有很少部分的读书人才供奉。但是,孔子对“神”的态度,却被中国历史上的农民借用了:“敬众神,而远之。”

历史上中国农民对所供奉的任何神,只具畏惧,不具尊敬,他们简称叫“敬而远之”。

中国后人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洪荒时代,民众对“神”的敬仰是真心实意的:是大自然供奉了他们一切的生存来源。因而人们创造了“图腾”,作为他们祭祀的对象。但是,随着中国自古的“中原逐鹿”和朝代更替,真心实意的祭祀湮没在了逐鹿更替的权势中。夺得天下的君主,也只把祭祀作为了一种权力的象征。无权势的中国农民,是无法与君王争夺祭祀对象的,因而只取祭祀的形式,把神泛化了,中国民俗中供奉的神之多,是难于想象的,天、地、河、海、鬼、怪、神话传说、臆想性的历史人物等等,成了有神与无神信仰的综合物。这种综合物还是实惠主义的“信则有,不信则无”。这种对“神”敬而远之的态度,何不体现了民间一种历史延续的对权势的叛逆?

清末时代有刚来中国的外国学者甚至断言,一个不敬神的民族,是不可思议也是可怕的民族。其实,中国民俗在传承过程中不自觉地演化的对神的态度,真实地体现了这个历史性民族对权势的态度:表面崇拜,心里蔑视。视为对立的千年帝制使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