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政府“以贼攻贼”

(2011-07-14 06:58:53)
标签:

杂谈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在逐渐增兵的情况下在大清中国东南沿海攻城掠地,最多兵力在一万二千人;满清朝廷各地征调奔赴沿海的“剿夷”正规部队,总数远远超过侵略军。但由于种种内外原因,这种“剿夷”只落得了败绩。与此形成鲜明对比、也是不可思议的是,在英军以这支部队从吴淞口进入长江水道以后,各地方上的清兵防御部队人数远远低于英军进攻部队,一般大致在二、三千人。这就形成了英军的局部优势兵力。正因为如此,江淮一带地方官要求招募当地游民的奏折纷纷飞上了皇帝的御案,并得到了批准。那么,这是一批怎样的游民呢?

当时江淮地区地方官多有招募奏折,其中以上远司黄家干奏折较为典型,这样说:“若招募此辈,专司截杀,其利有五:籍其头目于官,遇变不致滋扰地方,一也;既为我用,必不复为贼用,二也;不劳征调,不费转输,而常有数千之众,三也;器械枪炮船只,不烦官造,亦无庸民捐,四也;江路熟习,不避风涛,五也。”他把招募的好处说得天花乱坠。但是,对于一个平时不养民、与民对立的政权,道理说得再多再美妙,也只是一种悖论,有这种天上掉下的馅饼?黄姓官员的“诱其深入”一语道破了天机,统治者只是“诱”及利用而已。把物质世界的“废物利用”用于人类社会,岂不可笑?尤其,这种利用,成了抵抗外敌时各不相属的乱象(半个世纪后的义和团也是这样),也成了上下的一面镜子——利用与反利用。在要死亡的战场上,谁也不愿被利用的。

湖广道监察御史、安徽人吕贤基上奏说:“窃惟逆夷攻陷镇江府,汉奸到处放火截杀。闻汉奸助逆,大半为淮南盐枭……。为今之计,欲收复镇江城,莫若招服盐枭,以贼攻贼,可以转败为功。查枭徒之首名大仗头,其次名副大仗头,其屯聚之处,则以深江孔家涵子为下马头,瓜州老虎为上马头,而以仪征为总汇。大伙常五、六百人,小亦二、三百为群,皆强狠有技能者,炮位、鸟枪、长矛、大刀、鞭锤之器毕具,平日争奋,过于战阵,其凶横如此,诛之不可胜诛。”

吕贤基关于招募“枭徒”“以贼攻贼”的奏折,活脱脱生动地说出了中国传统历史社会“江湖中人”的常态。他们是一批统治者既怕又想利用的势力。和平时期,“枭徒”与官府大致能够既对立又和谐相处,他们在“义”字的名义下,与官府基本做到“河水不犯井水”及暗中相互勾结;一旦出现风吹草动的动乱,其下面真正利益性的利用与反利用的相互关系就显现出来。

从“皆强狠有技能者”可以看出,这种“枭徒”,其实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部门,包括衙役、胥吏、旗兵,这是符合“江湖中人”“多个朋友多条路”、“蟹有蟹路,虾有虾路”的传统思想的。正因为人多势众,又有靠山,就产生“平日争奋”的现象。

这种枭徒现象,是社会上下集团性对立的必然产物,是一种危机的社会,是人人自危的社会。这与皇朝主流为官制度是相适应的:为官要求精明,左右逢源;但如果这个官员上媚下傲,那么他一定是“动乱”时期的第一个牺牲品。这里面,没有是与非,只是他这种“为官”的自保态度,不符合这个“左右逢源”的社会上下一致的本质而已。

也由于官府对“枭徒”的利用性,会“运道”般地产生平时与“枭徒”暗中有往来、“义”字当头的地方大吏。如果这种利用失败,地方吏员黯然失色;但如果这种利用成功,难保这类吏员会一步升天。后来曾国藩在家乡招募团练时期,涌现出来的湘军将领,何不是同一社会状态下这类吏员的再一次显能呢?

也许,“家天下”的皇朝制度,决定了会出现这种同为家族性质的枭徒帮会集团。毫无疑问,这种利用,由历史条件决定,可能会成功一时,但最终失败是它必然的命运。满清皇权利用民心“排外”,但最终被汹汹民心“排满”而推翻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镇江海龄之死
后一篇:红白黑诡道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