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英侵略军笔下第一次鸦片战争

(2011-07-10 11:47:05)
标签:

杂谈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笔者认为,在两种文化或说文明激烈碰撞的时候,最能反映出两种文明各自的特点。其中,弱势的一方尤为明显一点。因为强势一方会由于胜利而膨胀了原本的特性,而弱势一方则由于失败而内敛,更突显了特性的本质部分。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朝军队总体上给人的感觉是,先是长官坐轿骑马督队开往沿海被侵略地,最终以同样序列向内地及核心北京逃窜(大都用脚逃跑)。这一秩序直至保持到清末时期,满清大吏只在京城做闲职京官,地方政权逐渐由汉官取代。

在英国侵略者的随军笔记中,出现诸多“中国军队主力已逃跑”、“占领了已被放弃的炮台”、清军“开炮”而“距离太远,我方船舰并未受创”等词句。不可否认,当一个民族被侵略的时候,反抗会作为一种本质性、底层性的内核形式表现出来。英军笔记同样多次出现为清军“殊死抵抗而惊讶”的词句。但是,“地方政府先已撤离”,“指挥官先已逃离”,能否反映这个朝代的体制本质呢?

就上海城被英军占领后的和平期,英国传教士、随军侵略的郭士立向英国军官介绍说:“中国官员向来不直接干涉我们,听由我们把福音书分发给老百姓……,即使清政府后来颁发一道严厉的上谕来对付我们,地方官员依然完全许可我们,让我们照着我们所愿意的去做。以后,这些地方官一方面恭维我们的行为,一方面又用父母官的口吻,劝告中国老百姓,要他们不要和我们打交道……”

虽然,郭士立完全是站在侵略者的立场上在评判战争双方,但这位十多年前就来中国传教的英国人,是否真实地刻划出了大清地方官对皇命的态度呢?皇帝天高地远,地方官“一方面”、“一方面”的两种作态,正是他表面上尽责任,为今后推诿留有了余地。

英国侵略者柏纳德在笔记里说:“我们感觉很奇怪,因为我们在实际上看到的中国人,只要一切符合他们的利益,他们就很容易设法回避各种法令规章,而且还可以为此随时找到种种遁词。”显然,这里的“中国人”指的是地方官。西方人作为外民族外文明的人,可能不理解,大清国的“法令规章”,只是宗法制社会里的软性物,而利益才是硬道理。由此推测,郭士立口中的地方官,面对外来工业文明带进的“物质利益”,他是不会不仰视并受到直接利益的,这是他两种作态的原因。

对于上海的老百姓,英国侵略者又是怎样描写的呢?

柏纳德说:“中国地方当局于前一天晚上,已经离开了这个地方。地方上的老百姓,对于我们这些外国人,大体上还没有表现出什么恶感……”,他进一步记述:“老百姓对我们所表现的好奇心,乃是我们唯一最深的感觉……中国的人民群众在全世界上,确是最守秩序的。我们对于一个国家的文明,如果可以用平静和朴实,以及大家挤在一起的狭窄的街道,还能表现谦让这种风度来衡量的话,那么,中国人应该是首屈一指了。”

作为中国后人,完全理解当时的敌人对当时中国老百姓的刻划与描述。“好奇心”与“守秩序”,正是一个封闭国家老百姓第一次面对外来民族时所表现出来的常态。

如何来分析老百姓这种对外态度?在帝王家天下社会里,从利益角度来说,两国战争就是政府之间的战争。对老百姓来说,政府与国家都是皇帝和统治阶级的,只要不涉及自身利益,与之何干?从道德角度来说,中国社会千年的封建家长制,已经从民族性格里养成了一种“守秩序”的总体习惯。这种性格,不但在散散落落的街巷市坊中体现出来,而且,自西方打开中国大门以后的百多年来,一直是地球人对中国国内国外学生的总体印象。不得不说,这种民族性格,是优点也是缺点。现代人不是披露说,在外国军队大屠杀时,成倍于侵略者的中国百姓,只是相互挤压,很少有反抗的吗?这是悲哀?抑或骄傲?这是千年家长制的失败?抑或胜利?也许中国历史只说明一个道理:顺民是可以对所有强者的,奴才也是同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