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帝立储的揣测
(2011-06-29 12:08:5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
中国历史帝王的权势观念,形成了中国人传承的“追星”一族:无权无势只能追星。对帝王家私、皇帝心思的揣测,有时到了可笑的地步。
以道光朝为例。咸丰朝以后大清中国的下滑线使得自此之后的文人私家笔记充满了对道光皇帝立储即挑选接班人的揣测,民间舆论倾向于赞誉恭亲王奕。
私家笔记称,道光宠爱六子奕,临死昏迷之时,犹在呼:“六阿哥到否?”把人的猜测引向“传位”之类的联想(《清稗类钞》)。
还有私家笔记揣测至四子、六子的两位母亲。四子(后为咸丰帝)的母亲孝全成皇后暴死于儿子十岁时,这种暴死,“宫中多有隐讳”。道光帝为了告慰亡妻的“非正常死亡”,因而立了四子为皇太子(《清宫遗闻》)。
更为可笑的,说是有太监“在阶下窥视”,远远望见道光帝在书写传位锦匣,落笔的划向像是奕的最后一笔。这种揣测传闻,简直无聊到了数毛发般的天方夜谭的地步。
传闻最著名的就是两则突显“仁”和“孝”的故事。
“仁”的故事:道光某年春天带两兄弟打猎,六子大施拳脚,颇俱斩获,而四子却坐于林中,无动于衷。道光问其缘由,少年咸丰出语惊人:不愿杀生。
“孝”的故事:道光临终生病之时,召见两位皇子。问到当时朝野内外大政,六子侃侃而谈,颇俱理想;四子则一言不发,只是呜呜啼哭。
这则仁孝的故事,都见于正史和野史,其可信度较高。但这则故事却突显了传统“仁孝”的虚假,其背后是权术的勾心斗角。两则故事都是其师承的教导:四子的老师杜受田和六子的老师卓秉恬揣测皇帝心思的不同结果。仁孝为假,揣测权术为真;与其说是夸耀仁孝,不如说是夸耀揣测(三国时的士大夫杨修就是因为揣测而死于曹操之手。曹操时代的帝王还没有体会到被揣测和被“追星”的奥妙和乐趣,不懂“包装”的深意)。中国帝王史在清朝雍正之前,充满了明争暗斗、暴力流血;自雍正“锦匣传位”藏于“正大光明”匾后这种暗箱操作以后,则充斥了勾心斗角、台上握手台下踢脚。家天下的帝王,引领了中国人传统的视为正常的思维模式。
就道光接班人而言,假如恭亲王奕做了皇帝,他的执政,也只会和咸丰五十步与一百步之分。以中国当时的统治者执政理念和国情,丝毫改变不了被动挨打的局面。也许,没有慈禧这个人物的出现倒是可能的了。
其实,什么地位做什么事,说什么话,这在现在的中国人来说,也是很好理解的。假如恭亲王是皇帝,也许他就不会主倡洋务了,就像醇亲王奕譞没主持具体事务之前,大力提倡排外,但一主持具体事务,就步了削职恭亲王的后尘,提倡洋务了。这是统治理念和具体事务的根本区别。
就这种揣测来说,为什么就没有私家笔记揣测到大清皇族的子孙运道?自此以后的皇帝,再也没有皇子可作挑选的余地了(笔者连忙念:阿弥陀佛)。也许,这是传统“为尊者讳”的臆想在作怪。这种揣测,其实也是民间对帝王执政者不信任心理的一种不自觉反映。
中国人对于权势者的揣测与追星的入迷,即使现在还在传承。现在尤为可笑的、时行的,就是对两位明星离婚案的追逐,甚至有人以两人的表情揣测着这个婚姻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