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另类一眼看“热河密札”

(2011-05-12 12:29:33)
标签:

杂谈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热河行在的“密札”是军机章京与北京的秘密书信,“凡十余通”,是清宫秘史。清末学者高劳选录与辛酉政变相关的十二札辑成文章并加注,后不断有人作考证与增注。

“热河密札”或可以说是“行在”官员和京城官员察言观色、“审机知变”的真实表达。据考证,前十一札是与京城奕一派的往来书信,第十二札是八大臣一派的往来书信。但在第二札(寄信人不知,受信人是京城朱修伯)中的表达:“恐惧以顺变,断不可少”,也是“顺变”而已。在政治事件中,结果之前的过程,普通官员是很难划分派别的,“成则为王败则为寇”已在人们观念中深深凝固。

在中国古代,政治斗争或说夺权斗争,只如几“家长”之间的吵架,谁夺得“家长”地位,众“子民”跟随而已。官员即使有所好恶,也只是表达对只为“揽权”而非为“为政”者的厌恶,至于究竟谁该为权,“正统”观念使然。如署名“守墨道人”寄“结一庐主人”的密札第四件,对赞襄八大臣“搁车”事件,即不“为政”的评论是:“必欲揽其权,是诚何心”。札记者的自述是,关于八大臣“搁车”的严重性,“不必为伊言,言亦不见听,徒觉多事耳。”也就是说,底下官员已经意识到了“搁车”的后果,但这种对后果的估计,是不可能与八大臣沟通的,说了也白说,只是多事。所以札记者写信与京官私论:“吾谓诸公之祸,肇于搁车矣”。假如当时董元醇“请明降垂帘旨,或另简亲王一二辅政”的奏折,八大臣没有硬要“两宫太后”发还,“将此折淹了”,也许就不会有后来残酷的政治斗争(政变)。当然,评论者只是就事论事,而政客却看到实质:董元醇奏折的背后,也是京城奕一派的夺权事件;而恭亲王奕,是咸丰皇帝生前所排挤者。不能以现代的观念来看待咸丰皇帝派任恭亲王留京与“外夷”议和的“重任”。在古代,与外国“议和”者历来就是吃力不讨好的差使,特别是像这种必输的“议和”。

在这种政客之间的斗争中,一旦下面官员辨正风向,其人的表现是令人惊诧的。署名为“樵客”寄给“结一庐主人”的第十札,札记者表达了这样一种心态:表面讨好八大臣,“种种语句,切实可至”,目的只为“以杜奸谋”,即防止以后事态发生转变而被“奸谋”,得到的结果是,“王深然之,或可有效”(王指“赞襄八大王”)。

另外,在这种“政治”事件中,无论哪一派,会为当时利权的共同利益,把过去的成见暂时搁置一旁。据考证为八大臣一派的第十二札无名者札记说:咸丰帝临终的病榻前,“八位共矢报效,极为和衷,大异以前局面”。八大臣“ 大异以前”说出了“和衷”共济的极深的官场人性心态。在人治的专制社会里,这是历史常态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