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共和”的梁启超
(2011-03-28 12:42:37)
标签:
杂谈 |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
梁启超是清末中国求强维新改良的健将。他的一支秃笔,在当时主张改良维新《事务报》上的渲染,曾引得多少士绅和读书人为之荡气回肠。他的文笔以感情取胜。
在戊戌变法失败、流亡国外期间,梁启超有了一次游学美国的经历。正是这次经历,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影响。他见到了美国的“平民政治”,“地方自治”;见到了“党派之争”和“选举之弊”;见到了美国的贫民窟和美国华人社会的种种缺点,得出结论:“今日中国国民,只可以受专制,不可以享共和”,加上受到西方某些学者攻击共和制理论的影响,梁启超一如他既往饱蘸感情的笔触,在《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中这样写道:
“呜呼痛哉!吾十年来所醉、所梦、所歌舞、所尸祝之共和,竟绝我耶?吾与君别,吾涕滂沱。吾见吾之亲友昔为君之亲友者,而或将亦与君别,吾涕滂沱。吾见吾之亲友昔为君之亲友而遂颠倒失恋不肯与君别者,吾涕滂沱。”“吾与汝长别矣”。
说美国共和制现实社会的不良弊端对梁启超有影响,是可信的;这和他一贯的君主立宪主张和后来一段时间参与袁世凯专制政府的行为是相吻合的;但说他从此一蹶不振、回归进了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是不可信的。这可以从他后来同样饱蘸感情的诸多文章及临终相信西医、明知误诊而不说——作为他对西方技术、文化制度向往的等等事例可以看出的。对于与落后小农经济相伴生的文化贫乏的旧中国,向往先进是必然的;但选择是难的。这是人抉择之难的常态。
梁启超之所以这样渲染“吾涕滂沱”,不过是他的“笔锋常带感情”的感性文人特点。尽管如此,叙述一下梁启超这一宣泄,也可以让人看到清末这位对几代人有影响的笔圣的心路历程。
梁启超此文一刊登,1904年4月,上海附近镇上一位叫高天梅的梁粉丝(自号江南一剑,后来南社的发起人),写了三首诗寄给他,其中一首写:
新相知乐敢嫌迟,醉倒共和却未痴。
君涕滂沱分别时,正余情爱最浓时。
意思是:自己和共和“新相知”,清醒地选择了共和。你大哭着与它分手,我正和共和热恋最浓着呢。对梁启超“呜呼痛哉”的“失恋”作了调侃和讽刺。
就如何为政、为祖国命运和前途忧虑这一方面来说,这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