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鸦片战争前后的诸多学术

(2011-02-02 12:08:45)
标签:

杂谈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中、低层士绅官员曾著文表达海防和了解西方世界的强烈愿望。战死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民族英雄”关天培在1836年期间汇编了《筹海初集》,广州士绅梁廷楠写了《合众国说》,俞昌会和李福祥也有类似的著作。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魏源1843年出版的《海国图志》,徐继畲1848年出版的《瀛环志略》,介绍西方情况,徐尤其提到了西方的国家制度。广州巡抚郭嵩焘1859年上奏建议创办一所教授外语的官办学堂,两江总督何桂清、两广总督劳崇光和江苏巡抚薛焕都持这种态度。还可以追溯至陈伦炯1730年版《海国闻见录》,王大海1760年版《海岛逸志》,谢清高1820年版《海录》(后来林则徐查阅过)。《剑桥晚清史》评说:“这可以被视为一种增进中国本身知识和才智的运动”。

   西方现代学者注重研究中国内部学者的观点。这是他们分析事物变化发展的哲学观点决定的。但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内部的变化发展是无能、次要的,只有皇权才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决定力量。因而在自此以后的诸多学术著作中,中国中、低层士绅的声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官大声音响”、皇权决定一切的无奈现实,遂使大清帝国仍处于对外一抹黑的状态中。后人的诸多论述,仅停留在战争正义非正义这种层面纠结中。一个简单的道理是,矛盾必然发生冲突,而这个矛盾点不应该仅是皇权,而是皇权向下辐射至大清国各个构架的统治理念,这才是冲突的实质所在。皇权的“至高无上”和高高在上使得大清国的统治者根本看不见外在的一切变化。至为不理解的是:权和利的高高在上的正统观延续,使它似乎忘记了它当初夺取皇权时的“强者说话”根本点,它已经彻底忘记了之所以强盛的根本内在因素。

   在所有这些甚嚣尘上的、惊呼“狼来了”的要求“强国”和避免被征服的国人呼声中,唯有皇权才是厘清一切的决定因素。经过二十年社会演变,至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慈禧垂帘听政以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皇权思想才使一切呼声尘埃落定。用西方“技”坚船利炮来保护大清国内“历史沿袭”的强权统治,一切为“皇权”服务、皇权强便是国强是其因循的逻辑和至理,“朕即国家”。不幸地说,至四十年以后的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时,女主慈禧的皇权是强了,但大清国被列强打得更惨了。《剑桥晚清史》这样评点整个清末一以贯之的“以夷制夷”政策:“(始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国官员有着低估西方列强真正力量的倾向,因此过多地采用这种政策”,与“以夷制夷”孪生的还有“用商制夷”,“用民制夷”。这种思想模式自汉朝对外和亲政策始,有着长远的历史传统。

   在后代学者记述这段历史的著作中,因循的传统观念决定了中西方学者的不同视角。不得不说,中国学者更多注重的是皇权的变化改进因素,西方学者则更多或者说同时注重民心的变化进步因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