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只能是一种谋略手段。解决问题的实质还得靠真实。和平时,虚假的说辞在表面上似乎看不到有多大的负面作用,百姓、臣子只会以虚对虚,你归你唱,我归我做,各行其道;战乱时,虚假则会给一贯虚假者带来意想不到的不堪严重后果,
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为例,大清朝的虚假一步一步地引导皇权走向了万劫不复的境地,也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一,夷人之虚假。
中国自古把中原称为华夏,把华夏以外的地方称为南蛮、北狄、东夷、西戎。这是中国所谓的华夏文明观。这种观念可以上溯至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至西方列强用贸易加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之时,2000年弹指一挥间,大清国的统治者还沉浸在悠长深远的中华文明旧梦中,把东南海上来的西方人称为夷人(后来以误传误,统称外国人),什么方向来的敌人,它还没搞清呢。这种信息传递上的虚假,反映了大清官僚不务实的颟顸。
二,大黄之说的虚假。
“不食大黄可使夷人消化不良致死”的说法,可能最早只是东南沿海地区的道听途说。1838年道光十八年四月,江南道御史周顼上奏折说:“夷人对于中国内地的茶叶、大黄一旦数月不吃,就会双目失明,肚肠堵塞,直至丧命。”中国历来通行“官大声音响”,御使一句话上达天听,再从天上回到地下,遂成定论,满足了天朝人自傲心理:大清国竟然有此等致命武器。务实的禁烟大臣林则徐也深受影响。在致英国女王的信函中写进了此内容。后来在广州当地通事(翻译)善意的笑声中,删去了此意。大黄之说和英军“腰腿直扑,跌倒便不能爬起”是同一种认识境界。
三,唯林则徐能击退英夷之说的虚假。
鸦片战争爆发以后,英军仅用四艘军舰封锁广州海口,其余十二艘军舰和运兵舰继续北上,攻定海,至天津海口。他们的目的是用炮舰打开大清国贸易之门。显然,目的在大清皇帝同意贸易,而非在某地的胜负。英军的这一策略致使广州当地官员及京城朝廷主战者认为,林则徐坚固的海防挡住了英军。现代人都知道,按当时广州的海防,在英军坚船利炮之下,就是豆腐渣工程。广州海防坚固的虚假信息,蒙蔽了大清国真正海防的实力,致使不少有血性的大清臣子,蒙着眼一条道上走下去,白白浪费了这种民族血性。尽管后来在广州海口的中英冲突中,许多朝臣力荐林则徐出任主战,但终究没能过道光帝没把握之心坎,林则徐被贬去了新疆。
四,为英夷“昭雪”之虚假
英国舰队沿海一路北上到达天津大沽口外,急坏了道光皇帝,急令直隶总督琦善至大沽口了解情况。琦善又是送鸡鸭慰问,又是好言相劝,了解到一个信息:英国商人要做生意,林则徐不让做,向皇帝讨说法请求昭雪来了。消息传到皇宫,道光帝那个火啊:好你个林则徐,叫你消弭纠纷,禁止非法贸易,现在你却把战火引到了京城门口。道光帝马上传旨:英舰回广州去,贸易上的冤屈,大皇帝会为你们昭雪平反。他忘了实际上是他叫林则徐一劳永逸地断绝和英人贸易的。英舰在获得皇帝承诺以后,加上北方天气变凉,便掉头南下。英军这一举动,给了道光一个错觉,称赞马前卒琦善“片言只语,连胜十万之师”。不知琦善有没有感到自己承受不起这么沉重的虚空赞誉。在道光帝眼里,林则徐把事情办砸了,至于砸在哪里,不知道,反正办砸了。其实,事件经过中的英海军司令伯麦的一句话道出了真情:“林公是中国的好总督,有血性,有才气,就是不悉外国情况耳。”
不悉,就是不了解,不实事求是地主动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把解决事情的方法建立在天朝上国的虚假自我感觉上。
大清国这种高高在上的天朝万邦来仪的自我感觉,致使它一步一步地跌入了深渊。至为可怕的是,它直至被推翻,其实没搞清楚这个垂直落体运动,尽管它表面上似乎在竭力地强国。大清国像一个人一样,最终得出的人生感悟是: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呜呼哀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