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出逃来到河北怀来县,知县吴永闻讯来迎接,这是慈禧等人看见的第一个地方官。慈禧边哭边说:“……我今见尔犹不失地方官礼数,难道本朝江山尚获安全无恙耶?”慈禧惦念的就是江山皇权。
中国的官奴思想有时也出乎帝王自己的意料,慈禧等人把大好江山糟蹋得如此,还有官员目之为“皇”,可以说,慈禧本人从心底里有点不太相信这是真的了。“难道”两字充分体现了慈禧虽然从山巅跌下,却依旧看到了那山巅之上闪闪发光的皇冠,这便是脱离了真实威严的皇权、唬人而虚假的官奴情结,为慈禧再一次铺就了通往皇权的无能垂死之路。
官奴之说,在封建帝王时代,是不容置疑的:能自称奴才者,必是官员,否则只能自称草民。官奴就像皇宫后院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一样,是分等级的;更有“近奴”和“远奴”之分,这便是流传至今的“王家看门人略等于七品县官”之说。这“近奴”也可指太监。
史料记载,慈禧西逃西安及回銮之际,随行的太监常有向所到之地的县令等官索贿行为。如果索贿不成,太监常会对被索贿者徒生怜悯之情。按皇朝规定,县令是无份面见皇上一级的(出逃时见怀来县令是特例)。县令只有义务,没有权利。县令的好恶,便成了太监的上下嘴唇。据鹤阑珊《王朝的狂欢》叙述,慈禧回銮出西安的第一站潼关县县令,就因为没有满足太监的索贿要求,被整治了一下,差点要了命。太监们把准备好的菜肴“抢劫一空”,然后到厨房随便拿点劣质菜端给慈禧,慈禧不竖头发才怪。难怪“近奴”在索贿不成时,对县令说了这么一句怜香惜玉的话:“唉,可惜一个知县,一千二百两银子买不到手。”
慈禧回銮的一路上,沿途官奴们大肆铺张,建了行宫,铺了康庄大道,也不管它辛丑4亿5千万两银子赔款如何敛财,眼前的官誉要紧,走一步看一步吧。至河北正定府,数百张招贴一夜间贴满大街小巷。随行官员揭下一张,上面写道:“……今时皇差大,官吏馋狼奔。敢近跸路行,罚银三千金。邻跸路左近,拆屋且毁坟。嗟我民何罪,为此中国民。……”按实际来说,清皇权此时应如行尸走肉了。中国还有一个成语与“尸”有关,就是素位尸餐。官奴们此时便是借尸敛位敛财了;没有西方列强别有用心地扶植,慈禧这老太会经历两次回銮?西方列强便是借尸还魂,这“魂”便是中国利益。
皇朝哈哈镜,记录聊作一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