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杀、废光绪之念,在戊戌政变之初就已经存在了。但两个原因使得她停了下来:一,国人必兴师问罪;二,外国列强必责问。
一,杀的念头: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十(1898年9月25日),政变刚发生几天,一道明发上谕便传了下去:“朕躬自四月以来,屡有不适,调治日久,尚无大效。京外如有精通医理之人,即著内外臣工,切实保荐候旨。其现在外省者,即日驰送来京,勿稍延缓。”
众所周知,皇宫御医乃医术顶尖人物。不用身边御医,而四处吹喇叭叫唤,自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劣技。把光绪病重的消息告知国内外,到时害死可以说成病死了。此真乃民间街坊愚妇小技。
二,废的念头:
有了内外两惧,代表皇权的慈禧废帝总可以吧。她指令荣禄,先试探一下疆臣的意思。荣禄询问李鸿章,却遭到了李推心置腹的“指责”;两江总督刘坤一上奏了一句名言:“君臣之义至重,中外之口难防”。疆臣的意思很清楚:外国人恐怕不答应吧。同年10月,英国公使窦纳乐建议外国医生为光绪诊断身体。于是,一位叫德对福的法国医生进宫。结论为“非不治”。至此,光绪病重的传言,在事实面前渐次平息。清末的这段公案说明,皇权对内有点灵验,对外而言,其实早已经成了外国列强的摆设。
暂时废不了,皇权培养接班人总可以吧。
1899年5月,上海租界里的《字林西报》首先披露了一条消息:“北京纷纷传说,谓西六月二十号中朝另立新君。”
在内外舆论的注目中,果然,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1900年1月24日),清廷发布上谕,宣布端王载漪之子为“大阿哥”。
清制是不能立皇储的,但“制”只是强权者的工具。也许在冥冥之中清制的帮衬下,这位17岁的大阿哥进了只有太监、宫女的后宫,只留下了很多劣迹。史传有大阿哥和宫女穿错短裤之事也。
在外人看来,立储和废帝根本就是一回事,西方列强对清廷的家国私事——立储庆典持冷漠态度并反对声不断,此干涉内政也。于是就有了清廷的纵容义和团入京,就有了一盘散沙似的北京闹剧,就有了八国联军的入侵北京、再次蹂躏京城之举。慈禧头撞南墙、见了棺材以后,泪水抛在了逃往西安的一路上。在后来的西安回京路上,慈禧下谕撤了大阿哥皇储名号。
在内外压力下,主要是列强的干涉下,丧权辱身的慈禧不得不让儿皇帝再陪她走上最后一段人生路。留在照片上的光绪帝,是一位英俊漂亮的男儿,慈禧这位花甲至古稀老者,至死把光绪当作她权杖上的一件饰品。1908年11月14日,在慈禧驾驭西去的时候,顺手牵走了光绪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