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慈铭此人

(2010-11-02 17:04:01)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绍兴秀才李慈铭靠捐官,由在京做官的同乡进士推荐,于1859年北上进京候佳音。途经黄河附近,在日记《越缦堂日记》中写:“极望黄沙土舍,回忆乡居,如在天上。”有言道:境随情迁。确有道理。做官心切的李慈铭,心情一定无比舒畅,看着“黄沙土舍”,竟有“如在天上”的感觉,亏他想得出来!

   及至进京,才知道同乡进士用了他的部分捐银,为胞弟捐了个外官。同乡进士愧疚,便引他认识翁同和、潘祖荫等,还为他吹捧文章才气,后推荐他到大学生周祖培府做了个幕僚。住所暂时安定,但记恨同乡进士两兄弟之心生矣,并记恨了一辈子。此时咸丰帝病死,朝政发生动荡,李慈铭作为留京派周祖培的幕客,为两宫太后慈安慈禧女主当政作了投机性的贡献。后来李慈铭由家乡汇款再捐三百银两,在1863年当了个部郎:户部学习行走。接下来的两年小京官生活,交鸿儒,喝花酒,品茗茶,俗人也会觉得自己雅到骨头里。官僚们在宴游中期冀赢得利益最大化,但李慈铭却债台高筑。一个同乡出钱帮助他还清债务,又留足回乡路费,1865年,李慈铭决定出京回浙。他在笔记中回忆在京生活:“泥店灯昏,掩襟独坐,回忆都下酒边婉娈,倚肩曼声,顿有天上人间之感。”有声色的天上人间是官迷李慈铭一生的虚慕。

   同治九年(1870年),李慈铭浙江乡试中举,入京销假,重新做起了京中闲官。1876年,郭嵩焘以马嘉理事件谢罪者身份出访欧洲。按清廷命令将沿途所见记录笔记寄回总理衙门,题为《使西纪程》。一时满朝群议汹汹。李慈铭在日记中开骂:“……嵩焘之为此言,诚不知是何肝肺,而为之刻者又何心也。”连刻书发行者都骂了。

   在京挂名闲官的收入很小,主要靠捐银红利和兼职。李慈铭曾接受李鸿章邀请去北海讲学,获得一笔丰厚馈赠。清末官场,凡捐官之人,都需一在京同乡官员的举荐。捐银按月结算,分发给本省的京官,成为一般京官的收入。捐官排队者越多,京官收入越丰,得以补选的机会却越少。于是形成这样一个可笑的场面:京城豢养着一批类似李慈铭一样、一边拿钱一边骂娘的小京官。

   李慈铭终生爱好戏曲冶游,为之一掷千金,但是待亲待友,却是吝啬得要命。他这样写:“余虽穷,酒食声色之费亦不下百金,通计出门七年,寄弟者不过十金耳。”此类京官,乡亲也为之羞煞。

   光绪七年(1881年),李慈铭终于会试及第,得中进士。此年他52岁。从秀才到进士,他走了30年。为此,李慈铭刻了一方闲章自娱:“道光庚戌秀才,咸丰庚申明经(捐官),同治庚午举人,光绪庚辰进士。”四朝逢庚,不知道是自夸还是自叹。

   1894年甲午战败,满朝以李鸿章为众矢之的。唯独李慈铭默无一言。间或他老糊涂?间或他当年小京官穷途时受过李鸿章接济?按李慈铭的脾性,应为后者。但不久,他确实病死了。

   后来的同乡周树人(鲁迅)说:看了李慈铭的日记,“总觉得他每次要留给我一些很不舒服的东西”,“从中看不出李慈铭的心,却时时看到一些做作”。台湾作家高阳说,他最看不起李慈铭的是,有人送钱给他用,明知钱不清白,也说是“廉俸”,要是不给他送钱,凡致富者都被他视为非法所得。“制度性腐败”催生了他这种畸形心态。

   从李慈铭一生的轨迹来看,他好像生活在前代任何的传统世界里。这个世界里有书、酒、名士声色,仅有的一点时代气息,却被他的笔触咒上了传统的紧箍。事实上,这个时代还有个叫“洋务”,但洋务只关国体,或说国家面子、朝廷面子,与国家的实质无关。正因为如此,这个时代只引领两种畸形思潮:汹汹者大谈强国,由于只追求物质,到头来一场空,成了虚幻的物质;消极者沉迷于传统的享乐文化,成了李慈铭式的腐朽人。而真正的强国家强体制者,只能老死故乡。

      阿蔡思辨:道德实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