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从太平天国革命开始,直到清末,广州一带地区一再发生“反清”运动?
首先,华南沿海地区,历史上一直是中华之落后蛮夷地域,是满洲人最后征服的地区,即所谓“强弩之末”。清政府仅在广州城驻有一支八旗兵。其次,广州地区历史上一直是民间自发的对外窗口。开埠以后,更是深受西方商业和文化的影响。林则徐、容闳、郑观应、王韬等,从这里最早走出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人。1872年开始的四批120人的赴美学童,有84人来自广东。在西方的国家和利益的刺激下,原来只有“天下”观念的广州,成了近代民族主义的摇篮。
从地缘上来说,广州由于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在清末期间,逐渐产生了追求平等、自由的民主思想。这也是清初朝廷力避而闭关锁国的原因所在。无论洪秀全(请不要用“邪教”这种落后的中世纪词汇谩骂,现代人应有共识:教即政治)还是孙中山,借鉴西方思想的成分多于中国内质的成分:拜上帝会和驱除鞑虏。这种外在因素多于内质的革命,似乎注定了或失败或脱离中国实情而走向畸变;而辛亥革命的爆发地两湖地区,地处中国内地,具有中国传统的强强相向的斗力,尽管这里的力量倾向并从属广州的孙中山,但由于中国历朝强权说话的传统,最终走向了军阀并存的局面。也可以说,这是中国人的西方思想与中国传统的一次不成功的合作。
对于这种不成功,历史学家费正清分析说:“它们(西方思想)并未直接触及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只是使人们对旧的生活秩序产生了疑问。”也就是说,帝王的传统根基,并未在民间得以粉碎。历史还在给予中华民族拷问旧的生活秩序的时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