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磊东
磊东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216
  • 关注人气:33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官员的思维

(2010-09-25 18:53:25)
标签:

杂谈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太平天国被剿灭以后,森王侯玉山逃亡到英占香港。时任广东巡抚郭嵩焘注意研究国际公法,凭条例与香港当局交涉,终使得对方遣返侯玉山。当时两广总督瑞麟吃了郭嵩焘的现成饭,便以上级身份写折给朝廷,意谓:派兵到香港捉回贼王。郭嵩焘劝阻:这样会导致外交纠纷。但瑞麟不顾劝谏,反斥郭书呆子做官。慈禧看了瑞麟的折子,作女阿斗笑;但文书内容传到英国公使,果然引起多次抗议。

   对此,评史者不要为了攻击瑞麟而把其人述得愚蠢至极。这其实是对当时的效应式的官僚思维的不负责任,单骂一人,只是一种“替罪羊”而已。可以想象瑞麟只是典型的传统观念。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大清官员,尽管鸦片战争失败了,但仍有“放你一码”的思维,仍没褪尽藐视四夷的胸怀。而且,把强硬的词汇写入公文,也符合自己上级、清廷最高当局漠视一切的思路。其它一切都是次要的,仅这点是最重要的。也难怪注重实际的郭嵩焘劝谏无用了。

   要措辞不要实质的例子很多。同治初年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即可视为帝王脸面,脱不了“天朝上国”总理各国的气魄;李鸿章在上海设立的“广方言馆”,把外国语视为方言,此乃大帝所为也。且毋论当事人,即使是后人,对某事的评论,也会增加点“面子”说辞。例如史料标题为中法“马尾海战”,从战斗场面来说,纯属马尾挨打,和甲午海战不可同论。

   如果这种措辞气魄能带来英勇的、可歌可泣的结果,或许可以给后人带来民族的自豪感和原动力。国势的走向却是物非人也非。同样是郭嵩焘笔下的另一位总督瑞澄,见到洋人倒地便拜,以总督之尊在洋人面前执属下之礼。郭嵩焘郁闷气得差点昏倒了。假如说瑞麟行为只是一个代表,那么此时瑞澄的行为也只是一种代表,代表专制制度下朝野的奴性。因为“奴性”这个词,不表达主子是谁,而只表达此人的习性而已。而且需要进一步指出的:倡导奴性者,自己必有奴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神曲三则
后一篇:反传统的无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