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的世宗柴荣曾命大臣作《为君难为臣亦难》的文章。清雍正帝专门刻有一方阳文“为君难”的印玺。道光也多次叹“为君之难。
难为,难而为之。“为之”是主要的,至于难与不难,则是相对的。认真负责则难,难到超过皇帝能力之外,荒靡一切就不难。历史上数不清的皇帝,只要手下大臣不威胁他的皇位名目,他可以荒废政务。太阳照样日出日落,百姓照样知道皇宫中有个皇帝,就像知道祠堂里有个牌位一样,用自己的劳作养活养大着皇权。皇权崇拜不没,时光照样在稳定中流逝。尽管为君难,中国的任何朝代,都在为这个“君”位明争暗斗,不管这“君”是“天下”级的,“国家”级的,还是权力各个层次的。因为“君”意味着占山为王的集权,意味着“天下”男女供奉其一人。
纵观历史的演变,君起君落,没有一个“君”是因难而退的(尧舜禹只是个传说),而都是在强暴下,经过社会坏境的大破坏被打倒的。由此可以看出帝王的“为君难”,既是一种虚伪和假惺惺,又是一种自我标榜。中国的历史就是在一代代皇帝的虚伪和自我标榜中愚昧地演变着,丝毫走不出皇权带给黎民百姓的叹息的阴影。
常有人说,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以社会坏境大破坏的暴动形式给社会与经济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但立场换位思维,历代帝王由于对皇权的“栈恋”,对“天下”各阶层的束缚、禁锢、愚弄及局部不稳定而进行的残酷镇压,同样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大破坏。皇权的用意很明确,就是控制着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不离开他权力失控的范围之内。这是一件事物的两个方面。
中国自春秋战国时期便创立了儒学。如果把这种学说的传承可以理解为总体上的社会形态的稳定,那么,两千年来至清朝被推翻,中国除了儒学的“发展”,其它还发展了什么?为君难,难在哪?控制民心才是真难。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民心”的真正所在,那让后代们“洪水滔天”时再去考虑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