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鸦片战争以后的清廷,能在内外交困中延喘半个世纪——太平天国的兴起,列强的入侵,有评史者归功于慈禧的强权手段。不管这种观点有多少史料“支撑”,其实是“只看一点,不及其余”。
呤俐是英国侵华时的一个英下级军官。作为一个与清兵和太平军打过交道的外国人,他有旁观者清楚明瞭的观点:英国侵略者最高决策者认为,扶植一个“软弱无力的清政府,使之俯首帖耳,唯命是从”,要比扶植停滞在“天京”的“政府”有利得多。这是以利益为第一要素的政客所为。呤俐,作为一名真心帮助中国改变落后愚昧状态的不多的西方人之一,强烈谴责英政府的这一行为。他引用了英国皇家海军司令勃林于1862年写的《太平革命记》中的话:“在欧洲人中间太平军声誉日降,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我们和清政府的政治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的缘故。”勃林此话透露了两个信息:一,反清势如破竹的太平革命初期,曾赢得蔑视清廷的英国人的好感。二,综合各种利益考虑,英政府转而扶持清廷,助剿太平革命军。1863年1月9日,英政府通过了一条敕令:“一切在英国皇家军队中服务的军官都可以合法地参加中国皇帝的军队”(后来它力避文书上出现国家参战字样)。其时太平军攻打上海。呤俐的记述充满了英、法、美联军回攻打击太平军守城的事例,在这里我不引用了。为了给人一个印象,我只需这么说,联军打击太平军,就像二十一世纪初美国打击伊拉克。每次战斗,联军伤亡个位数,太平军伤亡千位数。炮火以压倒性的势头抑制了太平军。
可以这么说,清末被动和主动相结合的洋务运动,帮助扑灭了腐败政府国内大大小小的反抗运动。呤俐驳斥传教士罗孝全的偏面观点并说:“我个人的亲身经历以及许多正直人士的报道全部清楚地证明了英国的干涉如何摧毁了友好的太平天国。”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同情弱者是人类的一种崇高品质。呤俐在太平天国失败后回到英国,在伦敦写了《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于1866年由“Day
&Sons”出版公司发行。呤俐称赞失败者,谴责英、清政府,说明他是一个不计名利的正义者。
述史者出于一种“民族心”,避讳了清廷苟延残喘半个世纪的这一重要原因。
附一文:太平天国时期英国和清政府的关系
英政府对于太平天国的态度有个转变过程。开始,他们采取的是所谓“中立”态度。但出于利益考虑,转而帮助清政府剿灭太平军。我们从1861年6月16日英驻华公使普鲁斯与英海军提督的公函可以看出。
“……鉴于我们在条约上的利益是从这些通商口岸的贸易税收取得的,倘它们遭到攻击,或被占领,那么我们的赔款的唯一来源势必大大减少,如果不是完全丧失的话。”
“如果某些偶然的力量使我们无法使用我们的帮助作为向清政府讨价还价的条件,那么我们就要失去使我们和清朝皇帝的关系置于满意的基础上的有利机会了。
第一段引用说明了清廷是用海关税收,或说把海关交与英军全权管理来作为战争赔款的。太平军占领这些口岸将不利于英国殖民政策。第二段引用则透露出战争使英殖民主义者获得了”满意”的条款,而这种“满意”切不能由于“偶然的力量”即太平军而丧失。
接着,普鲁斯点到了英和清政府的关系。
“我们愈是长期在双方之间保持一种淡漠的态度,他们愈要付出高价来争取我们的友谊和支持。”
这种“淡漠”便是既不帮清廷,又不帮“天京”政府,即所谓的“中立”,而且他对清廷“争取”他们的支持抱着乐观态度。
呤俐斥责道:“这种可敬佩的议论的作者简直是象跑交易所的老手!”
普鲁斯致函清廷:“英国政府不能永保上海”(英《1863年蓝皮书》)。在此种小技之下,清政府“感到惊慌失措”,“恭亲王宣称,他准备采纳普鲁斯爵士提出的一切办法”。
出于既得利益的考虑,英国殖民主义者对待中国问题的走势,就再清楚不过了。呤俐斥责:“他们(英政府)所采取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消灭一个和威逼另一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