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磊东
磊东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216
  • 关注人气:33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前进和后退的合理性

(2010-08-27 16:49:12)
标签:

杂谈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梁启超于1918年底,以“欧洲考察团”名义出国游历。时值欧战刚结束。面对大伤元气的欧洲,梁启超觉得西方的物质文明“不唯没有得到幸福,倒反带来了许多灾难”,“科学万能”的梦幻破灭了,孔孟之学在他心中开始慢慢复活。

   十九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由于西方文明而倒塌了自己的文化信仰,而结果大多由于西方文明的“残酷性”而回归自己的文化。梁启超只是他们的代表之一。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治”一部分自然有其合理性(不过被统治者歪曲成“治人”,即“牧人”政策),否则这种文化不会自春秋战国创立以来沿袭二千年。而且,据史料记载,中世纪的欧洲曾有学者提出学习中国的治国之法。然而,当一个国家强盛时,用学说来巩固这种强盛是合理的,当一个国家落后时,仍用这种二千年后已被证明是索缚人民、强化皇权的学说来应用这个国家,那么这种应用就不是巩固而是固步自封了。从这个层面来说,清末的文人学者突然打开国门,看到西方文明,就像黑屋里的人突然看见光亮一样(梁启超有文这么比喻),先惊仰,后惊吓,一头退进黑屋。无论这种现象具有多少合理性,但它确是文化内涵下的一种思想观念的倒退。

   既然看见光明,就不要再找黑暗的合理性。而应该寻找光明、适应光明,并寻找光明的合理性。因为人类是生活在光明中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