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中有一件事值得一提。日军占领朝鲜后,即分两路进攻中国。一路沿陆路向北穿过鸭绿江,一路在辽东半岛花园口登陆。史料记载,日军登陆因搬运炮马辎重费事十二天之久。大连湾巡逻的北洋舰队竟未予理睬。更不可思议的是,金州守将总兵徐邦道与大连守将銘军分统领赵怀益商议金州防务时,赵说:“我奉李忠堂命令守炮台,不与后路战事。”赵怀益话说得煞有介事,官做得堂堂正正。此等货色,何人予之以官!当官之人,平时只要部下俯首帖耳,唯命是从,选官时只选“顺眼”之人,紧要关头,此“忠义职守”的货色也只能使长官跳脚徒唤奈何了。扯得远一点,选什么样的人为官,这是一个历史话题。我们且不说为官便是公仆,因为“公仆”这个词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字典里是忽略不计的。有书上分析,早期的游牧民族之所以凶悍,强盛,是因为他们整个民族亦民亦兵。那么,要使整个官僚体系强盛,这个官员便必须是亦民亦官之人。十月二十二日,旅顺失陷,便有了震惊中外的日军“旅顺大屠杀”。史料记载,屠杀持续四天,整个旅顺仅剩下三十六个搬尸人。
当时日军进攻部队分成两块,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在日军侵占山东半岛时,有一部分辽东半岛的部队调往山东半岛,日军在海城采取固守状态。清政府任命刘坤一为钦差大臣,督清军百余营兵力围攻海城日军。但五次攻海城的战斗全部失败。及至山东战事结束,辽东的日军得到补充,清军便望风而逃。清兵“肝脑涂地,惨死万状”,“火焰冲天,终夜不息,田庄台一市,化为乌有。”(田庄台是刘坤一总部)
战事打成这样,玄机何在?
在人们平时的交往议论中,常有人这么说:能得到领导的赏识,是人生的一大幸事。我不知道在其他国家是否这样,但在中国,这是大实话。这句话也透露这样的信息:能得到赏识之人的比例是很小的,长官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碰到好的长官,是人生之幸,碰到劣等的长官,是人生之大不幸。可叹甲午战争期间和整个清末阶段,大清国的民众百姓,便是碰到了这等货色的长官。
甲午战争中官军全线溃败,国门大开,把民众推到了日军的屠刀之下。历史总是这样。民间便爆发了零星散落的个体抗争故事。这些抗争虽然是自发的、无组织的,但却是一个民族的实质性的。就像杀猪吃肉,外面一层食之容易,里面的筋筋骨骨却难啃。近代史上历次外国入侵,无不因这些民族的“筋骨”而怯步。在后来的民众反割台战斗中,台湾义军(民间组织)所表现出来的决死战斗精神让日本在占领台湾的过程中困难重重。日方资料记载:“敌兵的一个决死防线,一步不退,终有七十余人以身殉职,这亦是华兵中绝不可见的勇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