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方文字新考(二):基于古埃及象形符号分析“畏方”地图字

1。居住区符号
在新王国第十九王朝时期的拉姆西斯二世方尖碑上出现一组符号组号叫Kemet(简称km.t),这个符号是这一时期古埃及的国家名称。它与小篆夏的一种样式非常相似。这个夏字左边变化形式就是汉字囟[xìn]的篆文字形。
在出土的周朝金文中,出现最早的“伐鬼方”记录,大约是在西周早期周康王时期(前1020-前996)所铸的小孟鼎铭文中,王国维认为被认作“鬼方”的字实际上是“畏方”。笔者认为这个“鬼”字实际上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就是古埃及居住区符号(就是所谓鬼字部),右边作“戈”字部分实际是六盘山-陇山一带山脉地形。从时间看上,这个“鬼”字在西周金文中出现最早,这时期对周人威胁最大的就是六盘山-汧陇以西天水一带的居住族群。在地形和方位上,与文字出现时间是一致的。这个字可能也与“戎”字存在演变关系,虽然戎字在甲骨文中已经存在。
根据笔者对汉字的古埃及起源原型的研究,笔者发现了有些字是对地形的描绘。可以说有的字就是一个活地图,可以称为地图字。这个最早的金文“鬼”或“畏”字,当是周人新造的字,同时利用了原有古埃及表示居住区的符号和周边地形符号,组合成字,用来表示一个族群的称谓。
3.
毛公鼎从卜“畏”字意义
大约与小孟鼎同时期的大孟鼎上出现畏字,在西周晚期的毛公鼎上也出现畏字,字形基本都相同。笔者认为这个“畏”字中,左边所谓“卜”是黄河和汾河象形部,而“鬼字头”,即族群居住区当位于山西北部,"鬼字头"下边人字形,实际是山西中南部盆地周边山脉象形。所以这个“畏方”当表示居住于山西北部的“畏方”戎狄族群。在甲骨文中,也有类似的“畏”字形,可能是周人继承了商人这个字写法。
4. 梁伯戈上从攴的“鬼方”字意义
大约春秋早期的梁伯戈上有鬼方二字。这个“鬼”或“畏”字中所谓“鬼字头”,即居住区,当是位于陕西北部李家崖一带的居住族群。“鬼字头”下方的人字形,当是勾勒出梁国(今山西韩城一带)西北部山梁的形状。右边攴pū字部上方的“卜”仍然代表黄河和汾河,位于居住区右边,而下方形状当是山西东南部太行山和中条山组成的形成。
王国维认为,从戈、从卜、从攴的金文“鬼”字,实际上都是“畏”字,戈、攴都具有打击之意。现在按照地形字理解,戈、卜、攴是山梁和河流地形象形,这些地形在战争中都具有利于防守和出击的意义。
最后,因为古埃及居住区符号音标有发w、k音,这就是为什么有“鬼”字头的“畏”等有发类似的w、k音,然而鬼字却坑内又是有另外一番起源,鬼是与灵魂有关,并不与居住区有关。精彩待续。
参考文献:
- 王国维,《观堂集林卷第十三·鬼方昆夷猃狁考》
- 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2年,李红杰,《中国北方古代人群Y染色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
Km (hieroglyph) - 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