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分布的同时代古DNA所对应的古代族群

标签:
杂谈 |
商周之际,是华夏文明进入中原之时,其时,华夏族对西和北两个方向的经常入侵华夏族的外族有很多称呼。今天的中国人实际上已是华夏和历史上各个戎狄蛮夷族群的融合,无论出于戎狄还是出于华夏,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分子人类学兴起后,属于各个Y单倍群的网民对谁源出于华夏,谁源出于戎狄,争吵甚至辱骂不休,有不少人更是上演各种令人震惊的Y种族主义言行。这些争吵大都是基于主观和情绪化。基于历史记载古代族群地理范围,结合今天的同时代古DNA证据对应,这是比较有说服力的能把古代族群与相关Y单倍群做关联的证据。本文图片中引用古DNA数据位置直接标注在谷歌背景地图上。本文中引用Y单倍群编号仍然沿用2015年以前的编号。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在《观堂集林卷第十三》写有《鬼方昆夷猃狁考》,后世人多以此为依据,论证古代族群和地理分布。王国维从地理分布及音韵学方面进行论证,证明鬼方、混夷、獯鬻、猃狁、西戎、北狄,甚至匈奴,皆同属一族,这些不同名称属同一族的不同时代的称呼。也有人比如胡光文质疑王国维,认为地理分布及音韵学不是论证早期人类或族群演变的金标准,并举出司马迁在《史记·匈奴传》中说:“匈奴,先祖夏氏之苗裔也”例子,证明匈奴与秦朝之前的鬼方、猃狁与戎狄并非一族。
然则王国维对先秦之前的古代族群地理分布的论证,还是具有相当说服力。其开篇言:“我国古时有一疆梁之外族,其族西自汧陇,环中国,而北东,及太行常山间,中间或分或合。时入侵暴中国,其俗尚武力,而文化之度不及诸夏远甚。又本无字,或虽有不与中国同,是以中国之称之也,随世异名,因地殊号。至于后世,或且以丑名加之。其见于商周间者曰鬼方,曰混夷,曰獯鬻。异在宗周之季,则曰玁狁。入春秋后则始谓之戎,继号曰狄。战国以降,又称之曰胡。曰匈奴。”
1.
西方:鬼方-鬼戎-西戎-零羌-氐羌
王国维认为鬼方、混夷、獯鬻、西戎、北狄属同一种族,最早称呼为商周时鬼方。其族西自汧陇。汧陇分别是陕甘交界的陇山和汧水。陇山是六盘山向南延伸的支脉,汧水发源于陇山东北坡,与陇山平行,在宝鸡注入渭水。王国维引竹书纪年称,周“王季伐西落鬼戎,可知其地尚在岐周之西”,此处鬼戎与鬼方类似。“鬼方之地在汧陇之间,或更在其西,盖无疑义。虽游牧之族,非有定居。然殷周间之鬼方,其一部落,必在此地无疑也。然其全境犹当环周之西北二垂而控其东北。”
陇西的鬼方,春秋战国时叫西戎,到汉代时,又叫零羌。宣帝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先零羌与诸羌共盟誓,将欲进攻汉边塞,宣帝遣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和赵充国先后率兵予以重创。先零等羌余部一支退居青海湖西南;另一支南渡湟水退居大、小榆谷及河曲等地,并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迅速发展壮大。后来与汉反复拉锯战,屡败汉军。汉灵帝时汉将张温、董卓率兵3万讨先零羌,又经10余年战争,先零羌力量逐渐衰亡。之后氐族与诸羌并称为氐羌,在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氐羌加入了“五胡乱华”的行列,先后建立了前秦、仇池、后凉等国。到唐代,氐羌族大部融人汉族。
根据王国维的描述,实际上陇山和汧水之间只有一个狭窄的山谷,不足以容纳一个族群活动,所以只能是“或更在其西”,可以确定鬼戎-零羌位置在陇西,下图显示周人与鬼方或鬼戎在西边的地理分布位置,即以六盘山-陇山一线为天然屏障和界限。根据《发现夏朝》一书论证,周人是古埃及人一支,经中亚和中国西北路线,以游牧方式迁徙,到达陇东庆阳一带定居,公刘复修后稷之业,建立都城北豳和豳地,到古公亶父时,又迁徙周原。周人主要活动区域在泾河流域和陇山以东渭河流域。而鬼戎地理范围是在陇山以西的渭河流域一带。到季历时,伐鬼戎,西戎归附。
(王季伐鬼戎)
根据2017年7月搜狐等新闻,宁夏彭阳县发现大型西周墓葬
或改写固原在西周时期的历史。宁夏自治区考古研究所在彭阳县新集乡姚河村发现了一处数量众多的西周大型墓葬群,在一座深达13米的墓葬中发现了青铜马车,旁边的殉葬坑里出土了三匹马的遗骸,考古人员初步推断这是一位西周时期诸侯的墓葬。这清楚表明西周时期,彭阳县一带是在周人控制范围内。彭阳也是位于六盘山-陇山(广义大陇山)天然屏障之东,实际与周人最早的都城北豳只有110多点公里。
西周孝王(前897年―前886年)为了振兴王室,抵御戎狄的侵扰,选择汧水、渭水之间这块土壤肥沃的天然牧场大肆繁殖马匹。周孝王听说夏朝伯益的后裔非子善于养马,就派其到汧水、渭水之间主管马匹。非子受命之后,处处尽职尽责,没过几年时间,马匹数目大大增加,而且养的马雄峻无比,周孝王每年来看都非常满意。为了奖赏和表彰非子的功劳,周孝王想让非子继承其父大骆的宗脉。申周孝王说:“从前伯益替舜帝主管牲畜,牲畜繁殖得很好。所以封有土地,赐姓嬴。现在他的后人也替我养马,我就分给他土地,让他作为一个附庸国。”便把秦地(陇西天水一带)赐给非子,让他再延续嬴氏的祭祀,号称秦嬴。秦非子随成为“为秦始封之祖”。
周厉王三十七年,公元前842年,由于周厉王姬胡残暴无道,实行暴政、苛政,致使百姓、诸侯起来反叛,袭击周厉王。此时西戎趁机入侵周王朝,杀害秦先祖大骆的族人。秦国第四代国君秦仲二十一年(周宣王四年,公元前824年),周宣王任命秦仲为大夫,并派秦仲率军攻打西戎。
秦仲二十三年(周宣王六年,公元前822年),秦仲在和西戎交战中,战败阵亡。秦仲生有五个儿子,死后由其长子秦庄公继位。秦庄公即位后,击败西戎,重新夺得犬丘之地(天水的西南方礼县一带),周宣王封其为西垂大夫。
在古DNA证据匹配方面,根据2012年吉林大学李红杰博士论文《中国北方古代人群Y染色体遗传多样性研究》,2500年前东周时期彭阳县境内王大户墓地四例男性古DNA父系均为Q1a1-M120,而青海西宁陶家寨12例古DNA全部是O3a。因此从同时代地理分布和古DNA证据,比较清楚地把周人与Q-M120关联了起来,把鬼方-鬼戎-西戎-零羌族群与O3a关联起来。2012年时O3a对应SNP是M324。
2. 北方:鬼方-山戎
周之西垂即陇西一带,自“王季伐鬼戎”、周孝王王封秦地、“秦仲伐西戎”之后,西垂鬼戎或臣服或大部被驱赶到甘青边界一带,到汉代时演变成零羌。而北垂即陕北一带,现代考古多认为陕北李家崖文化和内蒙古鄂尔多斯南朱开沟文化就是鬼方代表遗址。可以推测,在周人从西北到来之前,鬼方族群在中国西北部是连成一体的。周人从西北方向进来,进入关中平原,相当于在鬼方族群中打入一个楔子,把鬼方族群分隔成两个部分,使得鬼方族群分隔盘踞在周之西垂和北垂。无疑周人到来对解除鬼方族群对殷商的威胁是有帮助的,所以商王最初对周人是欢迎和器重的。商王文丁初任命季历为牧师,掌管征服之权,以维护商朝西部地区的稳定。虽然季历代表商王朝征伐周边国家,为商朝立功,但是季历越来越强大,文丁感觉到恐惧。当季历到殷都告捷时,文丁加封季历为西伯侯。但是当西伯侯季历准备返回时,文丁囚禁了季历。季历自以为对商朝忠心耿耿,并没有叛商的意思,因此对此不服,绝食抗议。最后季历死于殷都。史书以文丁造成季历死亡为由,称“文丁杀季历”。商周由此交恶。季历的儿子姬昌听到这个消息,愤恨不已,发誓要报仇。姬昌继承了西伯侯,使周部落兴盛起来,成为殷商王朝的掘墓人。此为后话。西边的鬼方演变成羌,北边的鬼方后来演变成胡。直到汉武帝时,仍采取“隔绝胡羌”的政策,并派赵充国在湟中屯田以制诸羌的举措。
《周易·既济》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竹书纪年》:“(武丁)三十二年,伐鬼方,次于荆”。武丁伐鬼方,是商王朝征服边疆方国的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发生在武丁(高宗)时期(公元前
1324~1266 年)。
(武丁伐鬼方)
根据这个记载,武丁伐鬼方,三年才取胜。可见鬼方不是一个小部落。王国维则称鬼方“国大民众”。鬼方于商周时期活动在山西北部以及我国西北地区,其势力西及陇山和渭水流域的广大地区。甲骨卜辞载“鬼方易”,即武丁伐鬼方后,鬼方向远方逃走或迁走。
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最后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其后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平王在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洛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周平王姬宜臼追念秦仲的功劳,于是将秦仲的小儿子公子康封在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市南),建立梁国,爵位为伯爵,史称梁康伯。梁国传七世,前641年,被秦穆公攻灭。在王国维《鬼方昆夷猃狁考》,提到“梁伯伐鬼方”,鬼方在韩城县北。可见鬼方即使曾被商人征服或驱赶走,周朝时又重新盘踞北垂。

(秦仲伐西戎,梁伯伐鬼方)
古DNA方面,未见到鬼方文化代表的李家崖和朱开沟遗址的古DNA论文报告。根据李红杰博士论文,距今3000-2800年的西周早期,山西南部绛县横水北被称为“倗国”的遗址已测出大量古DNA样本,其中有9例Q1a1,2例O2系,
1例N(非N1c),4例O3a2-P201,2例O3,4例O*。吉林大学赵永斌等2014年论文《Ancient DNA Reveals That the Genetic Structure of
the Northern Han Chinese Was Shaped Prior to 3,000 Years
Ago》更进一步给出了部分倗国古DNA构成:
- 贵族:3 Q1a1, 2 O3a, 1
N
- 平民 :
8 Q1a1, 3 O3a , 3 O* - 奴隶 :
3 O3a, 2 O2a, 1 O*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论述汉族是从3000年前Q1a1进入中原开始形成的,倗伯的基因结构与现代北方汉族最为接近,而陶家寨遗址基因结构与南方汉族最为接近。
结合2010年吉林大学谢尧亭和2011赵永斌博士论文,数据显示倗国墓葬青铜器铭文有“倗伯”字样多位墓主是Q1a1,包括规格最高的有八鼎两簋的M2158墓主“倗伯”也是Q1a1。除了一例N之外,倗国墓葬就是Q1a1人群和O系人群(包括众多分支,但并未发现现代的O3三大支)的混合。虽然学术界对“倗国“是一个独立诸侯国还是晋国的一部分(即怀姓九宗说)还存在争议,显然Q1a1主要居于统治地位,而O系各分支人群居于被统治地位。如果大家都能客观理性地分析,而不是情绪化反映,这个古DNA数据暗示对应的族群是很清晰的。即Q1a1对应占据统治地位的华夏族群,O系对应归附的土著族群。所谓怀姓九宗实际是晋的臣民。周灭商后,周公辅佐成王,伐灭唐国,分给唐叔的臣民即“怀姓九宗,职官五正”(《左传·定公四年》),杜预注:“怀姓,唐之余民。九宗,一姓为九族。”此后此九族成为晋国臣民。从倗国墓葬的鼎簋陪葬、丰碑下葬规格看,显然所谓晋国臣民不具备这样的规格。有些O3系和C3系的人,还有个别学者,出于一些原因,不愿意正视事实,意想倗国是怀姓九宗甚至是鬼方,除了玩他们无法证明的文字游戏,是没有依据的,更是不符合逻辑的:
- 倗国文化发达,属于典型华夏文字和文化风格,更首次发现了文献记载的周人荒帷,还发现文献记载的周人丰碑这样的天子才具备的下葬规格。西周早期鬼方族群不具备这样的文化。
- 倗国位于晋南,与晋国毗邻。不是鬼方族群地理位置,也不可能属于鬼方族群迁徙。王国维认为梁国所伐鬼方,是在其北。
- 谢尧亭博士论文称头向东的墓主属于土著,而结合赵永斌等论文,发现头向东墓主属于O3a3-P201。
- 美洲Q属于蒙古人种体质,彭阳Q1a1也被证明属于蒙古人种体质。根据永谢布大湿引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李家崖”有关数据,李家崖鬼方人种体质是接近古中原和南方O系人种体质。
华夏族多次与鬼方交战后,鬼方族群逐渐被驱赶到更北方。王国维称:“其族西自汧陇,环中国,而北东,及太行常山间“,“其全境犹当环周之西北二垂而控其东北。”,当鬼方丧失周之西垂和北垂之后,就剩下太行常山(今石家庄正定)间的周之东北。到春秋战国时,被称为山戎,又称北狄,后亦为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见《春秋·庄公三十年》、《汉书·匈奴传上》。据史书记载,山戎部族以
"射猎禽兽为生","随畜牧而转移"。山戎在河北省北部、辽宁省西南部和内蒙古东南部曾建立了孤竹、令支、屠何、无终诸国。山戎势力强大,不断南下侵扰中原,与齐、燕、晋等中原诸国,屡次发生大规模的战争,这就是历史上的“山戎痛燕”等事的背景。自然,中原诸国也不断攻伐山戎。齐桓公提出“尊王攮夷”口号,其目的就是提倡华夏诸侯国不要内战,要尊重周天子权威,各诸侯国联合起来讨伐戎狄以保存华夏。公元前664年齐桓公兴兵救燕伐山戎,灭掉令支、孤竹山戎部旅,约战国晚期,山戎逐渐销声匿迹。
古DNA方面,根据李红杰博士论文,距今3800-3400年前的河北蔚县三关三例古DNA全部是O3。这与前面所述陶家寨古DNA,以及王国维所述鬼方曾经据有陇西、陕北以及更东北的地理分布是一致的。另外,距“太行常山间”并不太远的更早时期5500年前的内蒙古境内的庙底沟遗址3例古DNA则全部是N(非N1c)。考虑到与倗国一致同样的一例N(非N1c),推测在华夏进入中原之前,庙底沟N系族群曾经南下,部分与当地O系土著已经混合。
3.
东北方:北狄-东胡
据《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在春秋战国时,东胡主要活动在当时燕国(在北京一带)的北部和东北部,也就是西辽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木伦河流域。辞海中这样描述东胡:“古族名。因居匈奴(胡)以东而得名。春秋战国以来,南邻燕国,后为燕将秦开所破,迁于西辽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木伦河流域。燕筑长城以防其侵袭。秦末,东胡强盛,其首领曾向匈奴要求名马、阏氏和土地,后为匈奴冒顿单于击败。退居乌桓山的一支称为乌桓;退居鲜卑山的一支称鲜卑。”
实际上东胡一名最早见于成书年代可能是先秦的《逸周书》,《逸周书·王会篇》提到“东胡黄罴
山戎戎菽”。古东胡族曾是活动在滦河中上游及其东北部一个较大的部落联盟,它包括了许多族属相同而名号不一的大小部落,和匈奴一样,同属北方游牧民族。东周时期匈奴人自称胡,当时中原人把活动在匈奴(胡)之东的部族,皆称为“东胡”,而之后的史记匈奴列传和辞海
都明确指明东胡“因居匈奴(胡)以东而得名”。实际上东胡出现在历史上很早,但是因为《逸周书》成书在战国,作者写作都会采用当时的称呼,所以称之为东胡,至于以前东胡叫什么,或者说这个部落群有没有统一的名称目前已不可考证。
- 内蒙古中南部庙子沟,距今5500年左右,3例均为N(非N1c)。
- 辽宁凌源境内的牛梁河遗址,距今5000年左右,处于红山文化后期。1例C*,1例O,4例N。
- 哈拉海沟墓地,距今4500年左右,小河沿文化遗存。12例全部是N(非N1a,非N1c)。
第二个阶段4000-2200年期间,主要遗址和古DNA代表有:
- 大甸子遗址,距今3600年左右,遗址年代为夏末商初,距今约3600年,夏家店下层文化类型。3例N(非N1c), 2例O3。
- 大山前遗址,距今约3000-2500年,夏家店上层文化。1例C,3例N1c,1例N(非N1a,非N1c) 2例O3a2c1a-M117, 2例O3a*-M324。
- 井沟子遗址,年代约为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大约2500年前。12例全部为C*。
根据2016年吉林大学刘铭硕士论文《内蒙古和林格尔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的DNA研究》,内蒙古大堡山墓地,距今约2400-2200年前,测出5例古DNA,其中2例O*,1例O3,1例C3,1例N1a。该墓地发掘于2011年,据发掘者推测是一处战国晚期的墓葬。大堡山墓地正处于北方匈奴文化带最终形成时期。匈奴是在约公元前3世纪时兴起的一个游牧部族,匈奴国的全盛时期从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128年。这个时间,这个地点,可以推测大堡山墓地所代表的族群应该参与了匈奴的形成。实际上匈奴是个复杂的融合体,可能包括了北方常见的R、N、O3、C3、Q1a2等。由此可见春秋战国之前,族群融合度还不够高。经历春秋战国华夏族与鬼方-戎狄族群长期拉锯战之后,以鬼方-山戎为代表的O3系被驱赶到长城沿线以北,并很快征服了早期的N和C,融合成新东胡,东胡后来又被匈奴征服,成了南匈奴一部分。一部分N北逃后来以丁零方式出现。而长城沿线以南,以Q1a1为主的华夏族融合了O系众多分支土著而形成汉族,包括O2(xO2b)和O1众分支,以及O*、O3*、O3a*(xF5,F46,F11)等分支。
《中国史纲》云:“以戎与狄最富有历史活力,在春秋时把黄河中游一带闹得天翻地覆。由于燕赵的强盛,北狄之族,除一部分在河北定县建立了一个中山国,其余大部分退出中原回到蒙古。”后来南匈奴归汉,部分O3三大支重新进入中原。西晋八王之乱之后,汉胡形势逆转。五胡乱华时,在北方经过族群融合的O3、C3、
R、N等大举进入中原,屠戮汉人,并在北方总人口上超过了北方汉族。
4
鲜卑-蒙古
鲜卑起源于东胡,已无疑义。鲜卑族本来意思为匈奴人的奴隶,并没有统一的族群,是曾为匈奴奴隶各部落的统称。匈奴被汉人打败西逃后,鲜卑乘机在蒙古高原崛起,成为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十六国时期,鲜卑各部落趁中原混乱不堪,先后建立国家。385年,拓跋部建立北魏,并在439年统一北方。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汉化。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557年,北周取代西魏。鲜卑族共建立十个国家。另外在青海、甘肃一带,还有由鲜卑慕容部分化出来的吐谷浑政权,直到663年才被吐蕃吞并。鲜卑族建立政权后,部落大都解体,人民多转向定居农业生产,同各民族的融合加快。到了隋唐时期,鲜卑作为民族实体和政权实体融入到其他民族尤其汉族中,逐渐消亡。
蒙古出东胡或出鲜卑也无疑义。现代中国境内内蒙古族主要是以O3和C3两大Y单倍族群为主。根据一份蒙古国科学院采集蒙古国军队服役人员15个样本,根据Enkhjargalan据Y-STR数据匹配,C3系有5人,O3系人4人(O3三大支全了),R系或有3人,其余N1c1,D,J各1人,未见Q系。这个数据与东胡系古DNA也存在一致性。与中国境内蒙古族Y构成稍有不同的是,蒙古国境内的蒙古族R系也占有一定的份量。
随着蒙古人和满人以非常少的人口数,两次征服中国全境,先后殖民中国长达共400时间,O3和C3系在中国境内进一步获得了大爆发。由此最终成就了O3三大支(Oα、Oβ、Oγ)和C3(Cα)在中国汉人六大祖先中占据前四位。O3系和C3系作为商周之前早就存在的族群,其内部Y各分支分化的时间也较早,但是其是以一个族群而非单一祖先,而在汉族中爆发的,且爆发时间大多较晚。如果把所谓O3三大支和C3细化到四五千年以内,各分支人口未必就超过5000年内爆发的Qα和Oδ。
参考文献:
- 王国维,《观堂集林卷第十三·鬼方昆夷猃狁考》
- 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谢尧亭,《晋南地区西周墓葬研究》
- 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赵永斌,《中国汉族北方母系起源的遗传学初探》
- 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2年,李红杰,《中国北方古代人群Y染色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 2014年8月,赵永斌等,Ancient DNA Reveals That the Genetic Structure of
the Northern Han Chinese Was Shaped Prior to 3,000 Years Ago,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Biology
- 彭阳县发现大型西周墓葬
或改写固原在西周时期的历史_搜狐其它_搜狐网
- 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16,刘铭,《内蒙古和林格尔大堡山墓地古代居民的DNA研究》
- 蒙古国科学院,Dashnyam等,HAPLOTYPES AND ALLELIC FREQUENCIES OF 12 Y-STR
LOCI IN MONGOLIAN AND KOREAN MALE GROU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