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和蔼、文雅、非常理解他人、非常愿意帮助他人”——这样的男人,你觉得怎么样?
“自信、独立、喜欢竞争、经得起压力,从不轻易放弃”——这样的女人,你觉得怎么样?
http://s12/large/001WHhmJgy6N8FRkS4H0b
三四年前,马拉拉还只是一个写博客的中学女生。当然她博客的内容与大多数中学女生有些不同,“塔利班颁布法令禁止女孩子读书……班里27个人,只有11名学生坚持上课。”“由于塔利班的禁令,我们被勒令禁止穿色彩鲜艳的衣服来学校。”她追问,为什么塔利班可以拿走这些女孩的权利?
为此马拉拉收到了一颗子弹。2012年10月,巴基斯坦斯瓦特地区,两个男人拦下一辆女子高中的校车,“你们中谁是马拉拉”,他们询问,然后开了枪,马拉拉头部中枪,脑部受伤,颅底骨折。
2014年9月20日,演员艾玛•沃森同样站在联合国的演讲台上谈论女性权益,她追问,为什么女性要退出运动队,只因害怕被认为“不够有女人味”?为什么男性不敢寻求心理帮助,害怕自己显得“不够男子气概”?为什么人们要拘泥于性别的刻板形象,却恐惧表达真正自我?男人和女人都可以感性,男人和女人也都可以强大,性别不该是截然相反的两极。
为此艾玛•沃森收到了几份威胁。黑客网站有匿名用户说,“她在联合国发表了愚蠢的女权主义演讲,现在她的裸照就会被网上公布!”
面对威胁,艾玛•沃森一笑置之。面对子弹,马拉拉一度垂危,但她捱了过来。2013年7月,马拉拉身披粉红披肩,站在联合国的演讲台上,左耳里装着人工耳蜗,脸部表情不够对称——可能是因为被子弹切断的一些颜面神经还没有完全修复——但声音坚定,她说,“我们呼吁所有社区心怀宽容、拒绝基于种姓、教义、派系、肤色、宗教或议程的偏见,确保女性的自由和平等,让她们茁壮。”
艾玛和马拉拉都是“自信、独立、喜欢竞争、经得起压力,从不轻易放弃”的女性。
如果你还认为男人就该“有男人的样子”,女人就该“有女人的样子”,那么你的认知大概落后于学界40年。
上个世纪70年代,心理学者开始提出应该分别测量一个人的“男性化”与“女性化”,就像坐标系里的X和Y。人不能既高又矮,不能既胖又瘦,但却完全可以既是男性又拥有“女性化特质”,或者既是女性同时又拥有“男性化特质”。适应最多情境、最“适者生存”的理想个性,应该是双性化(androgyny),“男性化”和“女性化”齐头并进,也就是行动力与亲和力双双高分。
为了性别的刻板印象而束缚自身的人中,其实有不少男性。从70年代到如今,研究显示,大学女生的“男性分”显著提高,而大学男生的“女性分”相比起来却增加缓慢。女性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行动力”,男性则还在纠结要不要“亲和力”。女性已经敢于一展长才,男性还在硬撑着“流血不流泪”。
在社会压力下,女性必须服从,男性必须掌控,然而,这并通往个体幸福的最佳道路。有些女性连婚姻都不能自主,有些男性则拼死拼活养家,因为据说“让女人需要工作挣钱是男人的耻辱”。是时候转变观念了。“如果我们不再把对方定义为自己的对立面,而是把对方定义为我们的一员——我们都会更加自由。”艾玛•沃森如是说。
而2014年3月,马拉拉的父亲,巴基斯坦教育者齐亚丁•尤萨夫扎伊站在TED的演讲台上,骄傲地提起他的女儿。他说,“关键并不是我做了什么,而是我没做什么——我没有束缚她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