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竹盛:“外佣居港权案”考验香港法治
(2011-10-19 22:32:03)
标签:
杂谈 |
“外佣居港权案”考验香港法治
叶竹盛
刊于南方都市报10月20日深评
香港高等法院在上月初裁定《香港入境条例》对外籍家佣的限制性条款违反了《基本法》。按照此判决,香港外佣应与其他在港工作的外籍人士一样,在满足七年在港居住等条件后,可以申请成为香港的永久居民。此案还在上诉中,但又有一对在香港居住了29年的菲律宾籍夫妇向高等法院提出诉讼,争取居港权(南方都市报昨日报道)。
香港为吸引境外人才,且为稳定在港工作外籍人士的心理,在《基本法》中规定,只要在香港连续工作满七年的人士,符合条件的,就可以申请成为香港的永久居民,享受香港的社会福利,例如医保、政府公屋、养老金等等。但是香港的《入境条例》却将庞大的外佣群体排除在外,不论他们在港工作居住多少年,在工作合同期满后,都应返回来源国定居。
长期以来,外佣是游离于香港社会之外的一个群体。每逢周日休息时,就可以在广场上、公园里、天桥旁等公共场所看到三五成群的外佣。由于缺少必要的经济和法律条件,他们无法融入香港社会。这种制度上的安排,本意在于保障港人低成本雇用住家佣人,同时将这个群体可能给香港社会带来的福利负担降低到最小。
这次高等法院的判决导致了强烈的民意反弹。因为一旦外佣得以入籍香港,就雇主而言,将大幅增加雇佣成本。而香港政府和一些党派团体纷纷强调,判决将使香港永久居民在短期内增加50万人,香港财政负担将陡然增加数以百亿计。有人甚至还指出,外佣入籍可能导致香港社会族群裂变,造成法国巴黎骚乱、瑞典于特岛枪击案类似的惨剧。不过,也有人认为这是杞人忧天,是政府过度渲染的结果。然而,一个事实是,在法院开审前,多达九万多人签名反对外佣获得居港权。
一面是外佣平等权的司法之争,另一面是香港窘迫的民生环境,这个困境摆在了港人面前,是对香港法治的重大考验。尽管法治是一项良好制度,但是法治之善并不以结果是否有利来衡量,法治也有可能给一地人民造成民生之困和社会之忧。每当面临重大利益和价值观分歧的挑战,社会便会产生突破法治界限的冲动。此时,法院能否Hold住社会和政治压力,就要看此地的法治根基是否稳当了。
令人欣慰的是,到目前为止,香港各方尽管有巨大的观点分歧,但都能尊重高等法院的判决结果。港府虽然立场鲜明地反对外佣入籍,但首先采取的措施也在法治轨道之内。更大的考验也许在终审判决之后。已有香港市民表示,如果外佣终审仍获胜,可能会提出要求进行公投修法,这并无先例。而港府也可能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释法。当然,如果释法能按照《基本法》的规定进行,也还是制度范围内的解决之道。
有人说,外佣居港权案选错了时机,因为香港正处民生困境之中,而去年菲律宾人质事件还余波未了。但如果说香港的法治需要在考验中得以巩固和发展,那么此案可以说是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