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叶竹盛:发展应以提振民生为目标

(2011-10-13 12:28:31)
标签:

杂谈

发展应以提振民生为目标

 

叶竹盛

刊南都深评10月13日

 

昨日,曾荫权发表了施政报告。这份报告倍受关注,不仅因为这是曾荫权特首任内的最后一次报告,还因为公众对港府如何回应过去一年香港经济、社会困局充满期待。作为最后一份报告,文中并无过多藻饰,而是显得非常务实,没有宏大的经济发展构思,也没有空泛的“政绩”总结,与前面六份报告相比,更加注重与港人民生福祉息息相关的政策,例如住房、人口、医疗、就业、教育等方面。

 

如果将曾荫权任内的全部七份施政报告放在一起来读,可以看出港府治理的基本理念,那就是香港经济、政治、社会等等方面的发展,都应以民生为依归。唯有提振民生,发展才有意义,才有方向,香港才是一个值得大家共同生活的城市。

 

今年以来,香港在房价飙升、物价上涨、贫富差距扩大、失业率上升的情势下,陷入了民生困境。先是“紫荆侠”事件凸显香港的底层窘迫,后是5000人街头抗议房价过高,要求政府治理物价,重启居屋计划。尽管按预测,香港今年的GDP增长将达到5%以上,但如果经济增长没有转化为民生利益,不是提振反而局促了民生,那么这样的增长并不能作为港府的执政业绩。

 

对于民生,首当其冲且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住房问题。香港施行已久的公屋和居屋计划政策,与发展房地产经济有冲突,但对维持香港社会稳定,提高民生有巨大作用。出于这个矛盾,这两项政策的施行常有起伏,也可以从港府如何制定该两项政策看出香港治理的侧重点。2003年,因为经济波动,政府不得不停止修建居屋。这次施政报告提出要正视小区居民的抗议,确保每年修建一万五千套公屋。另一方面,则计划在2016年后重启居屋计划,总计修建超过17000多套居屋。

 

尽管有人批评居屋计划启动有所滞后,且数量不足,但相对曾导致香港治理危机的“八万五”计划,此次报告所提出的计划已是一个突破。只是,考虑到前不久香港终审法院判决菲佣胜诉,使多达17万外佣可能获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因而可能给香港的包括公屋和居屋在内的社会福利供给带来更大的负担。对此,曾荫权所提出的计划可能还不足以应对。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房地产在香港经济中占据不小的份额,但在这份施政报告中,曾荫权并未将其列入香港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的范围。其中所列的六项优势产业分别是:医疗产业、环保产业、检测及认证产业、教育产业、创新科技、文化及创意产业。这些产业恰好都与民生息息相关,足以说明,在港府眼中,经济发展与提振民生并不矛盾。发展的最终目标不在经济,而在民生,所以政府不应该漠视民生,进行盲目的经济布局,而应因民生之利而导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