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竹盛:港校凭教育理念吸引内地“状元”

标签:
杂谈 |
http://s14/bmiddle/6a2ef0cbga748148fd87d&690
港校凭教育理念吸引内地“状元”
三子鱼
刊于《南方都市报》7月5日
自香港高校开始在内地招收应届高中生以来,每年高考放榜后,舆论就总会传出港校又从清华北大手中挖走了多少“状元”。有统计称,2010年,香港大学录取了10位内地状元,香港中文大学录取了17位,加上其他港校,竟占了当年总数的一半左右。而在2004年前,清华北大还能悠然地囊括几乎所有顶尖学生。
香港以弹丸之地,只凭数间大学之力,数年间就吸引了中国内地高考状元中的半数,这一现象早已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讨论的结果似乎仍未帮助内地高校提高竞争力。今年北京的三名文科状元就都齐刷刷弃北大而去,选择了港大(南方都市报7月2日报道)。
很多人将香港高校在高考招生中的惊人竞争力归结为高额的奖学金、优秀的师资和国际化的环境。这些条件确实是内地大学一时半会无法赶超的,也有一定的诱人之处,但却不是根本原因。港校的吸引力一方面来自大学本身,另一方面则来自香港社会。
就高额奖学金而言,港校录取的学生中,只有半数左右能获得全额或者半额奖学金。未获奖学金的学生,其高考分数也往往达到内地优秀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但是却依然情愿自付每年高达15万港币的学费和生活费成本到香港上学。这就说明,港校的引人之处在别处。
内地顶尖大学在师资和国际化方面,虽然还落后于港校,但差距已经拉近不少了。只是这些硬件条件却改变不了港校和内地大学的最大区别,那就是港校教育更符合大学的理念,更有益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大学不同于政府,不是强调灌输和纪律的地方;大学也不是工厂,不是强调利益和效率的地方。大学就是大学,是让每个人更好发现自己、开发自己,为走出大学走向社会做好准备的地方。
在港校向内地开放招生之初,内地某著名大学一位学生到港科大读研后写的感想曾在网络上流行一时。他在文中说:“多年的功利教育的辛勤培养,我一路顺当地走过来,发现完全的上当。……那个真正的自己却一直没有存在过,没有发育过。……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不知道生活是什么。”香港的大学生活让他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这种“变化”的根本在于人格的自我发现,是独立人格的建立,是每一个符合教育理念的大学所应该能够提供给学生的。不论在硬件上,在制度安排上,在学术产出上,一个大学能够到达什么样的程度,如果这个大学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之人格的学生,那么人们一旦有了可以自由选择的机会,它就一定会丧失竞争力。
当然,港校的竞争力与香港社会总体的吸引力也分不开。不少内地学生到香港上学后,就表示自己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冲击,为这个宽容温和的城市而感动。根据统计,在香港读书的内地本科生,大多数都留在香港工作或者深造。这么说来,港校不仅是在为自己争夺状元,也是在为香港社会争夺状元。而不少尖子生即便留在内地上大学,最终却不一定会留在内地工作。因此,两地高校之间的人才争夺战,实质上是两地的人才争夺战。大学的吸引力,与大学所在地的吸引力是紧密相连的。
但是另一方面,一个社会的吸引力,一定程度上正是由这个社会之中的大学所培养的人所创造出来的。因此,内地大学如果要提高吸引力,除了提高硬件条件外,更应该意识到,要改变教育理念,培养拥有独立之人格,且具备对良善社会的识别能力的学生,才可能通过他们去创造出更具有吸引力的社会,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这种不堪一击的招生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