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关爱基金:以多元治理践行有益探索

标签:
杂谈 |
http://s11/middle/6a2ef0cbga6f80e60424a&690
香港关爱基金:社会保障体系的第三条路
叶竹盛
刊于南方都市报7月1日
公平是每个社会追求的目标,但理想的公平状态却不容易达到。前段时间,港府给成年永久居民每人发放6000港币的举措,在带来一片赞声的同时,也伴随着各种批评。最受关注的问题是,这一举措是否公平。其中指责这个方案不公平的理由之一是,在港的30多万新移民都被排除在外。
确实,这次香港政府的派钱方案看上去很没有原则性。如果说派钱目的是提高香港公民的身份认同,那么就不应该排除未成年人;如果目的是扶贫,那么就应该采用收入作为唯一标准,新移民作为准港人,也应享有一份;如果目的在于返还多收的税款,那就应该按照纳税比率退回,不论是否港人,只要给港府纳税了,都应获得一份。最终方案完全看不出遵循了什么公平原则。
也许难处就在于,很难为类似的政策找到一个大家都赞同的方案。正是在这个背景下,香港新成立的关爱基金发挥了作用。昨天,该基金的督导委员会确定了向新到港定居的低收入成年成员发放津贴的方案,30多万被政府方案排除在外的人士中,有20多万符合这个基金的资助标准,将获得6000港币(据南方都市报6月30日报道)。
这个基金为新港人提供的津贴虽然主要也来自政府拨款,但是性质却有很大不同。政府派钱是对富余财政的处置,是对经济形势的应对。而香港关爱基金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扶助有需要的群体。前者有很强的政治性,其具体方案需要获得立法会批准;而关爱基金则是半官方半民间的组织,只要立法会同意拨给款项,具体的用途则可以由该基金的督导委员会自行决定。
实际上,港府在制定派钱政策之初就已经考虑到,可通过关爱基金发放津贴的方式来弥补派钱政策的不足。这就容易使人觉得困惑,认为这种左手倒腾右手的做法是多余的,因为毕竟从表面上看,钱都是来源于国库,发放的数额也是一样的。但再思考深一层,可以发现这种途径的有益之处。
香港关爱基金是去年底在特首曾荫权的提议下成立的信托公益基金。由政府注资50亿港币,再争取向商界募资50亿,组成共100亿的资金库,用每年的投资收益进行公益活动。根据预计,每年收益可能达到5亿港币。这个基金的性质介于政府与民间公益组织之间,从资金来源和主要活动目标上也可以看出这点。首先是,因为有政府支持,所以关爱基金的资助能力比较大,有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动用本金。因此此次为新港人发放津贴就总共花去了15亿港币,其他民间公益组织很难办到。
其次,关爱基金的活动和政府政策之间有良好的衔接性。基金本身是中立的、去政治化的机构。它的援助对象是被制度化的保障体系所忽略掉的人或活动,且不需要经过繁琐的政治过程和行政手续,就可以高效得实施援助,有利于弥补政府体制天生的劣势。具体到此次津贴发放一事上,由关爱基金来做这件事可以缓冲政治争议。因为关爱基金的出发点在于扶贫,发放标准也很明确,就是收入较低的新移居香港的人口,可以避开统一发放政策所招致的一些指责。
但是,有人会指出,为什么政府不直接拨款给已有的公益组织,而要另外成立组织呢?并且,这个基金的成立,有可能会吸走民间公益组织的捐赠,扰动现有的民间慈善布局。笔者认为,这些争议都是次要的。各种公益组织之间,不一定是零和博弈,多一种公益机制,可能会吸收更多资源。比如关爱基金就通过政府的50亿注资,吸引香港商界在常规捐赠之外再作捐款,目前已认捐十多亿。其次,在政府和社会力量之外,社会保障体系还是难免有缺漏。这是现代复杂社会的特征。而应对复杂社会的方式之一就是改变原有制度结构,构建更为多元的治理框架。关爱基金三方合作的模式,作为其他两种社保模式的补充,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