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和你”是同桌
(2024-11-24 10:25:53)
标签:
教育 |
分类: 学生作品集 |
假如我与孩子有一次共同上课的机会,那会是怎样呢?时光流逝,曾经是学生的我们,已为人母、为人父。今天有一特别的课堂,我和孩子成了同桌。
上课铃声响起,我们坐好,期待着学校里的所有未知,期待着老师们的笑容,期待着同学们的嬉闹。然而,我们开始课上走神,要不要举手回答问题呢?内心好多挣扎,不停地担心回答错了,老师、同学会怎么看我?终于鼓起勇气,举起手,回答对了,很开心。如何让这一系列开心与好奇持续进行了?
假如我和孩子同岁,我能做到吗?一节课,好像可以。两节课呢?三节课呢?一天?一周?一学期......往往是被现实情况抽打得体无完肤,一大早催十遍,孩子还是磨磨蹭蹭出不了门;看孩子写作业,又累又气,但也不敢有一点的懈怠;睁开眼就是忙,像个被抽打的陀螺,围着孩子转个不停......
孩子,经由我们而来这个世间,他们是独立的个体,他是来做什么?他们应该要有他们的命运。父母是那个改变他们命运的人吗?那为啥我们不先改变我们自己?后来,发掘更值得深思是我如何带着这个生命去体验过程里的好,与其不停榨干孩子学习的动力,不如与孩子一起探索学习的动力。于是现在的我们互相鼓励,不断地适应环境,感受着生命的柔韧性。
古语:十有五而至于学......孩子认知、学习能力需要具体化知识的累积,足够的时间,才有机会探索自己的激情和才能,充分挖掘自身的内驱力。心理学上有一个“水管理论”:想要让水顺畅地流动,首先需要这水管是通的。用这一理论比喻孩子与各个学习、社会环境关系中的连接。如果孩子不慎跌入在处理这些关系中是处于被压迫、被强制、对抗的状态。那水管终有一天会爆,整个家庭环境会长时间深陷焦虑、紧张、内耗的情绪中。这时候,无助的孩子会觉得很痛苦,就本能地任由坏行为持续。
我们家是这样开始......
第一:家庭成员观念一致,先让孩子充分的独立,鼓励孩子从参与家务开始,建立孩子动手能力,培养家庭责任感。孩子先有能力照顾好自己,才能理解生命是持续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清晰认识到自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奥特曼”。其二培养孩子协同能力,遇到困难时,不抱怨、不放弃。给孩子一个拥抱,深情地告诉孩子,他不是一个人,他有家人陪伴,可以寻求家人的协助。培养孩子的情绪价值,充分用生活中苦与乐带动孩子用自己的生命力完成对生命的责任。
举例:周末与孩子完成一道他期待的佳肴,做什么事把选择权留个孩子,尊重孩子的表达,允许孩子扩展思维的开展。从选主题佳肴、采购材料,制作过程、享受美食、收拾卫生等一系列家务中,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日积月累,生活中的方法引申至孩子学习过程,探索学习方法。
作为成年人的我们,首要是善于认可、多关注孩子所有事的过程而不是专注结果。尊重孩子的天性,不管结果如何,首先给予孩子努力过程的表扬,哪怕只有一句,那也能使孩子找到自己,使自己快乐起来。细节处激发内驱力,这是《认知心理学》中的刺激点以激发记忆。复盘,与孩子温习、整理过程,理顺方向和方法。“认可”是完成自我价值形成的基础,家长们避免心理上的投射性认同。给予孩子充分的情感回应,用合理、健康的方式处理自己的情绪。
《易经》有云: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无论是孩子的成长还是学习,耐心等待每个孩子生命的绽放,而不是急于将他们塑造成固定模式。
教育需要松弛感,让孩子在一个宽松、愉悦的成长氛围,它能滋养孩子的内心,更容易激发出孩子内在的能量。教育最大的密码是“疏”,而不是“堵”。少一份说教,多一份身教,用行动代替语言。少一点干涉,多一点信任,用爱与支持给树根的营养与翱翔天空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