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抱持”

(2011-02-13 22:53:07)
标签:

育儿

温尼科特

抱持

体验

双臂

杂谈

分类: 精神分析学理论
近来不知何故,在各种场合非常高频率地遇到和用到“抱持”一词。于是有人会问我:抱持何解?有何心理学意义?耐心地遍查资料,终于引经据典,同时也按照自己个人的理解,造出此文。

   “她从一个人看到另一个人,看到他们慈眉善目,她是自由的……她的父亲和母亲现在已经进入了天堂,而她,这个孩子,能够在天堂底下的空间自由地玩耍。 ”

                                                                        —D.H.劳伦斯(D.H.Larwrence),《虹》

    在人们彼此需要的所有方式中,抱持是最基本的,也是最不明显并且最难描述的。抱持通过一根看不见的细线将我们和我们的存在联系在一起。从我们生命的第一刻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们都需要被抱持。否则,我们就会摔下来。

        婴儿体验到的最初的感觉是被抱持或被放在地上的感觉。离开了子宫中安全而且紧密的保护,婴儿落到了广阔的空间中。在这个空间中,摔落在地是一种令人恐惧的危险。被抱持的体验是感到“双臂环绕”的体验。身体接触的温暖和适应对方的可能性是被抱持的一些方面,但最基本的感觉是被强壮的臂膀环绕而不至于掉到地上。

    对温尼科特来说,抱持是一个本体论概念,他试图用这个概念来探究不同发展阶段生命体验的性质以及用以保持存在感的不断变化着的内心——核心冲突与人际手段的自我整合。温尼科特如此使用抱持一词,在我们脑海中强有力地唤起了这样的意象:一位母亲温柔而坚定地把她的婴儿抱在怀里,当婴儿遭受痛苦的时候,她会把他紧紧地抱在胸前。其实,温尼科特“抱持”的比喻/概念,就是母亲和婴儿那些身心状态的具体体验的实质所在。母亲的抱持对婴儿情感成长的重大影响,在精神分析界很少有任何争议。

    在婴儿最初的继续存在状态中,由抱持动作承担的母亲的情感状态被温尼科特称为“原始母性专注”。就如同婴儿的持续存在一样,原始母性专注是一种没有主体的状态。在这个时期的母亲必须处在没有主体的状态,因为母亲作为主体出现在婴儿面前,就会撕裂婴儿脆弱的继续存在的结构状态。在原始母性专注中,或者根本就没有母亲这一概念。母亲“自己摸索着进入婴儿的处境”,并由此不仅在婴儿体验她的时候,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在她体验自己的时候,融化了自己。这样的心理状态“几乎像似生了一场病”——为了能够发展这种心理状态并能在婴儿不再需要她的时候从这种状态中恢复过来,“一位成为妈妈的女性必须是心理健康的”。

    在温尼科特(1965c)关于“足够好”的母亲所必需的条件的观点中,抱持是处于核心地位的。婴儿最需要的是一个充分的“抱持环境”,一个能够使他们自身内在潜能的出现成为可能的环境。这是关系背景中最基本的部分,在这部分中,心理的成长逐渐展开。抱持的结果是婴儿逐渐可以承担他(她)的抚养者的部分功能,成为一个“生活在一起”的分离的人。但是,温尼科特的“足够好”的母亲所做的工作并不仅是喂养,喂养是弗洛伊德学派和后弗洛伊德学派所指母亲的核心方面。“抱持”的母亲依靠直觉安排环境,使婴儿有一个充分的体验空间,而不让需求、情感或刺激过于大量或过于频繁地出现(Winnicott,1975)。抱持的结果会产生这样一个婴儿:既被充分地喂养又感到很真实。用温尼科特的话来说,这样的婴儿能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1975c)。婴儿要作为自体而存在必须被充分地抱持。

        相似地,比昂(Bion)在“容器”的概念中,既从文字上也是从隐喻意义上,也提到了双臂环绕的感觉。婴儿需要从母亲那里得到容器般的安全感,能够不管他(她)的冲动或破坏性如何,她(他)依然能够完整无损地呆在那里。比昂补充了温尼科特的观点,认为容器还应该能够转化婴儿体验到的不快乐和冲击性大的感觉。通过吸收和处理那些对婴儿的应对能力有损害的威胁的感觉,容器有助于处理和减轻那些不可遏止压倒一切的体验(引自:GrinbergSoranddeBianchedi1977)。因此,容器将内心的东西装起来,保护好,使之非常安全。

        为了能够离开母亲,婴儿必须将这种被充分抱持的感觉内化到心里。随着行动力的提高,被充分抱持的婴儿开始探索周围的环境。马勒(MahlerPineandBergman1975)的“和解”概念描述了这样的现象:喜欢冒险的婴儿不时地回到母亲身边“获取能量”或“触摸基地”。尽管这些现象在依恋理论中能够被理解,但它们与抱持也有关联;这里的“能量”就是抱持本身,“基地”就是被双臂抱持的体验。实际上,处于和解期的婴儿通常回到母亲的身边只是为了要一个拥抱(双臂抱持的文字表达)。马勒也描述了开始学跑的幼儿只有在母亲的怀抱中才被收拾得干干净净。儿童逐渐明白,这个世界有边界胜过无限:强壮的臂膀在无限的空间中围成一个安全的界限(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人们都被他人所限定)。

         当然,有的时候婴儿也会摔下来。很重要的是要有一双臂膀再次迅速地把婴儿抱起来,恢复稳定和安全的感觉。当婴儿感到再次被抱持,感到双臂环绕在他(她)身上,将他(她)包在里面的时候,他(她)就会安静下来。

         这种边界的体验形成了一个安全的圈,个体可以生存在这个圈里。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发展的进行,这个圈会扩大,但抑郁的成人可能仍会需要身体上的抱持。然而,我们极少讨论成年人对抱持的需要。我们能够读到很长的有关性的发展和现象的论文,但却几乎没有关于拥抱的文章,拥抱在整个一生都提供了双臂怀抱的体验。本能地,我们会拥抱或抱着那些遭遇痛苦或感到害怕的人(我试图通过我的胳膊不让你陷入失望之中)。但成年人感到渴望被拥抱是件令人羞愧的事情。通常,获得性爱要比获得拥抱更为容易;临床上有很多这样的报道,那些寻求性接触的人,其实是把对性接触的追求作为获得他们真正需要的拥抱的方式。

    随着婴儿的成长,焦点从在容器当中发生的行动力转移到了行动和意志上。双臂环绕的体验是诸如主动和冒险之类的更为显著的体验的背景。当他们最佳的时候,抱持的功能就变得更为清晰了。随着发展的进行,被抱持的体验从生理领域转到了情感领域,并变得更加象征化。我们被那些很少碰触我们身体的人所抱持;我们也能被协会或观点所抱持。但我们一直保留着我们对边界感的需求(Fromm1941)。婴儿期的“抱持”演变成了之后人生岁月的“支持”。

    关于治疗联盟内的治疗情境、它同样是人造的抱持、并需要来访者给予持续的专注与体验。在治疗室里,治疗师为患者提供了一个摇篮:一个人造的心理空间;而这个心理空间就取决于治疗师不断忍受“似乎没有做任何的心理工作”之感的能力。经受移情与反移情、负性移情乃至色情移情;以及来自来访者的象征层面或者真实情境下的阻抗、攻击、置疑、辩论、挑衅和冲突;还有对于症状缓解的期许与莫名的压力。

    温尼科特用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他的思想。在他说:“有时我们必须把这些行为解析成病人对分析师的需求;他需要被一个人全面详细地了解与接受”时,温尼科特用“解析”这个词来表示不对患者做理论及语言上的解析,而只是为他/她提供那个无人打断的人性空间,让他/她在那里慢慢地整合、逐渐变得完满起来。

    这个类似抱持的最重要之处就是形成一个不张扬的“聚合成一个整体”的状态或情境,这个状态既有心理维度又有身体维度。和婴儿早期(在母亲的原始母性专注中被抱持)“继续存在”的体验不同,这种存在于一个治疗空间里的状态,在自我和他者的性质上都会有一种宁静的感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