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抱持”(二)

(2011-02-13 22:53:45)
标签:

抱持

他人

儿童期

象征性

迫害性

杂谈

分类: 精神分析学理论
抱持还有的意义就是“在那里”,始终如一的“在那里”。

        在我所进行的访谈中,被访谈者在描述他们最重要的关系时最常使用的词是那里There)。你的丈夫、母亲和朋友在你的生命中起着怎样的重要性呢?我会问这样的问题。他们的回答会是,他(她)在“在那里”,始终如一的(又有些令人惊讶的)。这就是最重要的。“她在那里。一直都在那里。我就是知道她在那里。”那里似乎是一个描述基本心理体验的单词,并无法进一步拆分。我对它的最好的理解就是,某人“在那里”说的是抱持。这是一个可以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表达,是非常重要的背景。

        例如,我们也许会谈到某个亲人的“在那里”。也许你从未感到与他/她很亲近。但当他/她突然去世的时候,你会感到活在世上的安全感低了很多。也许我们内心中一直把这位亲人当成一种力量,当成是我们真正陷入困境的时候能够去的地方。这就是“在那里”的意思。

        在最早期的体验中,一个人只能被身体“在那里”的某个人所抱持。但抱持也提供了支持的感觉。在生命的后期,我们仍然需要来自他人的支持——一种似乎能够阻止我们摔落在地的他人的“在那里”的感觉。

        当我们的活动范围超越了母亲的臂弯之后,被抱持的体验或围绕我们的更具有象征性的臂抱的体验就存在于家庭之中。这是“抱持环境”中第一个沿着生命循环之路而成长的必不可少的事物。被抱持得很好的儿童会感到足够安全,并且被充分保护,可以开始在这个世界里探索他们自己的方方面面(仍会回到家中,把家当成扶持者或基地)。这样的儿童已经内化了埃里克森所称的“基本信任”的感觉;他们期望从世界中获取支持。基于早期足够好的抱持,儿童预期世界不会令他们坠落,儿童带着这种预期开始了他自己的体验之路。

        引发青少年认同危机的部分原因是体验抱持缺乏的认知能力。经过背叛的打击,青少年(至少是一些青少年)第一次体会到人类的无根基性。他们发现父母都不能真正地保护?们,他们自己也不可能获得全能感或不朽的名声。青少年令人头痛的行为背后往往是隐藏在儿童期快乐的幻想之下的对人类本质的无助感的愤怒。当青少年开始理解死亡是万事万物皆将坠入的深渊这一无法避免的事实时,他们会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当然,这一反应并不仅仅局限于青少年。

        抱持体验从理解方面来说是很复杂的,因为它在认知上是非现实的,在情感上也是不可理解的。抱持的感觉存在于幻想和现实之间:即使我们知道我们没有被抱着,但我们还是可以感到被抱着。我们依靠一些人,即使我们知道他们并不能承诺我们安全。这种知与不知的并存,给我们渴望被抱持的需求以特殊的面貌。但是,一旦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没有被抱持,我们就会寻求其他的完全基地。

         在成年期起着“抱持他人”作用的人,就像是儿童期的过渡客体一样:人们无法准确地知道这个人是被发现的还是被创造出来的。我们体验到我们自己被我们用想象以及根据与他人的接触而编织出来的网所抱持着。至少,我们需要那些允许我们“找到”他们并依靠他们的人。一些人只有通过不让他人接受考验才能感到自己是被抱持的;而另一些人必须不断考验他人,强迫性地担心他们会让他们失望。(我们在咨询室里经常会遇到这两种人。)

      抱持他人”的人作为基地,或如温尼科特所称的“环境”而存在,虽然从他(她)本身来讲并不是这样的人。在个体后期的发展过程中,团体可能成为抱持的环境——即某些地点或人物,当我们练习我们自主性或技能的一些方面时,他们可以容纳或支持我们。如果大学的功能运作良好,会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抱持。学生逐渐依靠职员或大学资源获取他们借以探索观点、争执理论并试图找到他们自己的学术之路的能量。好教授不仅教知识,他们还知道如何很好地抱持学生。他们懂得忍受学生的质疑和焦虑以及他们的理想主义和无节制。他们明白,不要让学生太清楚或太快地知道他们也不知道答案这一事实。

         因此,我们逐渐明白,发展方面一个最严重的症状特点就是抱持不足。这种不足不仅仅是在创伤时刻出现,而且也是一种持续的缺位。充分的抱持是心理发展的框架,在缺乏充分抱持的情况下,情感是不会得到成长的。没有得到充分抱持的人会被迫害性恐惧所笼罩,试图在似乎下面没有基地支持他们的状态下生存,无法信任他人。在这种情况下,诸如药物和酒精之类的物质变成了象征性的抱持者和安慰的可靠来源;至少,成瘾构成了生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