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其嘉老师《客体关系》听课笔记(中)
(2011-02-10 15:34:09)
标签:
少儿中间区客体过渡性探索杂谈 |
分类: 精神分析学理论 |
四、亲附理论(依恋理论)
亲子关系的探讨,特别是母子关系的
孩子是通过母亲看自己的目光中看到自己。一个健康的、快乐的孩子是通过孩子的欢快的目光,而敏感、怀疑的、低自尊的孩子同样也是从这些目光中看到自己的,孩子既用这种眼光看自己,也用这种眼光看自己。
吃喝拉撒性是我们以前认为生理功能。人的基本功能是:亲子关系——情感的连接,人无法离开这种情感连接而生存。
“亲附理论——依恋理论”
亲附——分离——丧失
1、原始客体
原始客体的含义——孩子一出生后感觉到有情感的存在体。
原始客体的存在会帮助孩子克服焦虑。如果离开后,会面对更大的焦虑——所以离不开。许多父母利用这种方式来威胁孩子“如果你再闹,就把你送走”。原始客体无论好坏,都是孩子离不开的。
头痛是面对无法克服的问题后的最后的方法——原发性获益
2、亲附关系的作用
(1)亲附关系的性质决定了分离的反映
生离死别,表达了分离的痛苦。人有悲欢离合、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如果将安全的母亲客体内化,将孩子会在想象中产生
不容易离开是折磨、打骂的孩子,会产生分离焦虑。不断的分离,不容易建立新的稳定的关系。越是稳定的关系,越是容易被其打碎。
(2)亲附关系决定信任关系。
你见过我们这种病人吗?有博士学位吗?强烈的分离感,会让人产生低自尊感,来这样贬低和挫败别人。
(3)亲附关系决定自我印象
自恋和自卑与亲附有关。一个个体自卑时就容易把自己看大或看小,因为目光是极其敏感。
(4)亲附关系决定探索能力。
人具有天生的探索能力。人能不能自我约束自己。“无冲突去”不受其他利益关系影响去探索动物、植物和宇宙。父母亲和学校错误的将这种探索能力与利益挂钩,伤害了探索的能力和兴趣。只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就会自己去做探索。
父母要有良好的接纳性。孩子会产生坏客体的投射,父母要接纳。
迫害妄想症的来源——不被父母接纳,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从对亲人对自己的迫害开始。
探索能力:
亲附关系稳定,探索能力就会增强。如果亲附关系不良,孩子就会将心理能力指向这种关系。
人的关系:
1、融合一元关系。刚出生后无法区分自己与父母、与世界的关系。和这个世界无内外关系。
2、二元世界关系。自己与世界分化。出生后3——18个月出现过程。
2、3岁的时候完全可以区分自己,非黑即白、非此即彼。
第一,共存关系——相互利用、相互印证。我需要母亲,母亲也需要孩子。孩子离不开的重要关系是:母亲利用了孩子的共生关系,做为了工具。
第二,寄生关系。一方完全利用了另一方面,使其不能成熟与发展。
3、三角关系的出现。
亲附关系的分类:
陌生人情景实验进一步验证得出三种关系:
(1)安全型:对陌生人、环境具有开放特征。
(2)回避型:
(3)矛盾型
观察儿童行为的两个方面:1、儿童从事的探索行为(如,玩新玩具)的总量。2、儿童对母亲行为的反应
对个案的分析:
个案为什么要来?罗列症状:头痛、失眠、呕吐、身体不舒服。心理咨询中的症状比如:人际关系等。
五、对汇报的个案的理论思考
了解症状的时候:是现实还是存在的关系。
现实:比如头疼就解决头疼,情绪的话就宣泄。80%咨询属于此类。
存在的话:他不知自己是谁,如果增强自信心,如果改善人际关系,在人际关系中找不到自己。占的比例在10~15%左右。这种存在问题,需要做好长程治疗的准备。9次治疗也仅仅是开始。
眼神的接触:看也不是,不看也不是。看——为什么老看我,不看——为什么不看我。
憋气感。
先从眼神接触来分析:从客体关系来说,孩子需要看到母亲。来访者需要看到咨询师,现在有很多视频治疗或者电话治疗。国际精神分析反对这种方式,因为即使视频治疗能有眼神接触,但是感觉不到你的味道。
早期的精神分析来访者躺在躺椅上,是避免来访者被咨询师的表情、反应等暗示。
而另一种症状:社交恐惧症,被洞识感,从这个角度看,是原始客体不信任,不稳定的原因。出现这种症状如何处理?
学员:
假装看不见或者他既然不想提我就不提,这是正常人的反应。而不是治疗师的反应,有些回避的冲突,是需要再咨询情境呈现出来的。
如何进行治疗?
指出当时症状的意义。把意义说出来,对于退行到儿童的人,他只会用躯体或者行为进行表达,而不会用语言,给这种动作进行命名“你这样的行为是害怕么”“你这样的行为是不是又想看我又不想看我”。退行的时候,沟通能力会相对下降,所以要用有些的方式,所以第一种方式是“命名。”如何命名正确的话,来访者会感觉被理解。
第二个是调整。以行为对行为。孩子哭了,哭的形式一样,但是内容不同——饿了、拉了,母亲以行动对行动。他的动作时敏感、不安全、不信任。正常人的距离衡量。“我坐远一点,你会不会舒服一点吗?”
病人是不好把握距离的。现实中的距离感代表了他内心中的距离感。他调整不了这个距离。
对于退行的病人,要用行动对行动,行动对话,在此基础上进行言语的命名。他的沟通能力达不到讨论。
把不稳定的客体关系调整为稳定的。治疗师就要既在现实生活中也要在象征意义上进行调整,调整距离,调整关系
二、对憋气的思考。咨询师回忆,憋气时候,当时正在谈论什么话题?他说憋气,仿佛是被母亲掐住了脖子,欲脱离母亲,这种情况要如何做?
与憋气有关的心理意义的疾病有哪些?支气管哮喘。
与母亲的关系产生并导致了他的窒息感。治疗师这么处理的:“还有5分钟,你来决定是出去还是继续谈下去?”有人说叫他出去透气,有人说应该停下做个放松,
这种情况,要主要到咨询中的紧急情况。憋气是需要有人在身边,不能离开他的视野,所以马上放松。注意到后,马上给予一个与他母亲不同情况的反应。在你身边,听你声音。形成以后,强化,你以后如果要碰到这情况,我们刚刚做的很简单,如果方便你可以躺下里,如果不方便,你可以调整呼吸,在5分钟之类告诉其放松技巧。这主要是给他一个与前一个母亲完全不同的意象。
下一次咨询的时候,可以继续谈这个话题
这是咨询中的紧急情况,而且是咨询中的治疗节点。退行的表现:无助、窒息、无望
六、移情与反移情
移情:上次讨论,我感觉你特别像我妈。
反移情:经过上次的谈话,我特别担心你不来了。
施老师的分析:你什么时候开始担心他不来?你当时的反应是有挫败感。
移情:把过去的客体人际关系带到现在的治疗的咨访关系。
反移情:针对着移情产生的感觉。弗洛伊德认为,反移情是治疗师神经症的情结受到神经症状的影响而产生。现代认为,反移情是正常人对神经症的反应。
移情与反移情:正常的针对一事件的反映:谁迟到了,举手,脸红。神经症状的反应:突然想小便,感觉很丢脸。
对个案的移情和反移情的处理:
第一,个案对母亲的逃离、无法建立信任的亲密关系投射到
第二,对移情的处理:
第一种处理:治疗师直接呈现自己:上次咨询后,我担心你不来,我有特别挫败的感觉。“描述自己的这种感觉”:我担心我这种挫败的感觉,不能继续这种关系,是不是对你很熟悉?是不是你经常有这种感觉,如果你有这种感觉的话,什么样的情况你有这种感觉。
反移情:先把自己的感受谈出来,然后再要把这个球打回去
第二种处理:把过去的关系带到现在。你刚刚告诉我,你妈妈从来不拥抱你,如果你妈妈拥抱你,你会不会好些?
短程治疗常用“如果”这种方式,来进行试问。
另一种,如果你妈妈拥抱你,你会变得与现在不一样么?向正向的、积极、好的方向来推动。
如果来访者说妈妈不会拥抱我,要求咨询师拥抱,怎么来处理?
处理:命名的解释——更改曾经的命名。比如妈妈曾经这样命名:一个男孩是不能哭的。现在更改这个命名:即使是男孩依然可以哭的。
当走进治疗师时,他的表示不是前面那么敏感的,需要的只是支持,所以现在的拥抱是支持性的,改变了曾经母亲的意象。
另一方面,拥抱不见得是真的拥抱,可能只是支持性的肢体表示。
边缘人格分裂:杀了妈妈,因为妈妈是个坏人。杀了舅舅,因为妈妈是个好人。
第一,接纳。知道“我感觉治疗没有效果”、“你的治疗不好”,知道这些是来访者的关系投射。反复去说,妈妈的两面性,让来访者感知:澄清来访者分裂的母亲意象。比如,叙述了两件事,一个是对待家人,一个是对待他人。这是咨询师会问,这两个妈妈是一个妈妈么?这样就是在整合他心中分裂的母亲意象。
治疗一个“症状库”,做简单的就容易他了。
症状、如何来看待移情和反移情
七、过渡性客体
有的研究者从照顾者的角度来进行研究。产生了一些名词(足够好的母亲等)及理论。
儿童如何内化好的母亲,中间的过程是怎样的?有投射、认同等等,现在讲过渡性客体。小孩子为何吸吮手指么?吸吮手指的动作与吸奶的动作类似,所以即使没有奶汁,但是动作让儿童感到,妈妈还是跟他在一起。
过渡客体的意思:
1、过渡:替代客体,暂时替代,作用时间不长。这个客体让她感觉到母亲好像还跟他在一起。
2、携带方便。
施老师举例:一对美国夫妇3个月开始让婴儿单独睡,6个月随着思维发展孩子基本上内化客体。
枕头、毛毯等,都能成为过渡客体:真实的存在、“暂时替代”,便于携带。另外这个也能证明是不同于我的客体。过渡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孩子把周围的东西拿到嘴里,进行尝试。过渡客体有利于思维的发展。
孩子在分离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焦虑,他就会思考,妈妈什么时候回来?这时,如果妈妈慢慢解释,妈妈不是不要你,妈妈下班就回来了,反复的说,孩子就理解了,而这样也慢慢有利于思维的发展。个体与客体发生联系,就是情感互动、交流的过程。
过渡性客体的表现:玩具、奶瓶;玩具;动物(虐待动物与早年被抛弃可能有关);
由于过渡性现象,兴起了几个产业:
1、安慰嘴。喜欢时吸,不喜欢时咬、扔、丢。
2、玩具业。金刚、机器猫,都有很多功能,战胜困难。这都是把它内心的多个焦虑外化。毛绒熊。
3、与过渡性现象有关的:有过渡性客体还不够,抱在手上,吸在嘴里都不够,要玩起来。比如沙盘游戏。在孩子心目中,都有一个对立的现象,好人,坏人等等。在他游戏中,也是好人战胜坏人的过程。几乎幼儿园的游戏,都是这样一个主题,体现内心的焦虑:躲猫猫、警察抓小偷。大人知道了这个,会更关注到这一点。
4、儿童故事。把游戏、行为变成思维性的。给孩子讲故事。
故事的规律:可以有稳定的客体,希望养成好的仪式。比如:当你要跟他告别的时候,他意识到这只是告别的仪式,妈妈走,还会回来。这样来做。每晚讲故事,讲,狼妈妈出去了,关上门,后来又回来了。
另外一类故事是鬼怪。鬼怪的故事,是把孩子内心的东西,通过故事呈现出来,当你讲到害怕的地方,他捂住耳朵说,不要讲了,但是一会儿就会让父母给继续讲。这样一方面是在呈现,一方面也是在应对。中国有很多类似故事表达了历史和潜意识。
过渡客体,是思维形成过程——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中间区:就是当客体不在时孩子是如何去想象和客体在一起,这叫中间区,这其中是一种思维的发展。在“妄想”的基础上产生精神病性的“幻想”、“错觉”。
在这些幻想错觉中产生了许多重大的产品--如神话传说(无法解释自然现象)、童话寓言(通过这些可以研究一个民族的焦虑发展历史)、还有最高级的形式是——小说诗歌绘画艺术。思维是情感的附带产物,情感稳定这思维发展的好。
让孩子保持一定的焦虑,当与之保持稳定的情感链接,这样有利于他的思维发展。
防御机制:否认、躯体化、
吸吮动作是一个过渡性客体的过渡性现象,吸的时候想象母亲和自己在一起。
当吸成为咬的时候就不是过渡性客体了,在其内心里变成了客体。攻击行为已经产生,不能针对到客体只有朝向自己,心里防御机制里叫做攻击朝向自己。
孩子有的重复行为比如老是去拉窗帘等,母亲不要去强化。细致的母亲是关注,而不要让自己的动作太快去干预孩子的行为,这样孩子可以自己得到探索的机会。
还有的母亲把孩子紧紧抓住不让孩子有自主行为,这样也不好。
孩子内心冲突比较大、游戏比较简单(用手操作)、不死的特征,可能会使孩子陷入游戏不能自拔。
依赖和成瘾区别很大。游戏一般是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