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其嘉老师《客体关系》听课笔记(上)
(2011-02-10 15:31:36)
标签:
育儿德国精神分析客体创伤杂谈 |
分类: 精神分析学理论 |
一、精神分析与客体关系
在儿童早期,母亲是一种象征。所以,是爷爷和奶奶还是保姆,关系不是很大。虽然孩子在三岁前智力在发展,但是与象征的母亲的智力、学问关系也不大。因为三岁的孩子主要的内容是处理关系的焦虑。即使是学一些特长——钢琴等,也是一种游戏的方式。
学员提问:孩子从小受到创伤(如同种子未发展就受到损害)如何来弥补?
回答:创伤这个词含义,很重要。我们课程中会涉及。
客体关系需要精神分析的一定知识做背景。精神分析的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理解:
第一,精神分析是一种理论。分为经典精神分析和现代精神分析理论,现代精神分析理论一般是指客体关系。
第二,精神分析是一门技术。精神分析取向或动力性取向的精神分析,将精神分析理论应用到咨询中。利用移情或反
第三,精神分析是人生的态度。遇到自己的问题自己不了解,但是我们有开放的态度。
如何认为才能是做精神分析:
第一,从潜意识入手来观察问题,是精神分析取向的特点。两个方式——一是从梦、自由联想入手;二是听弦外之音,理解躯体、症状的内在心理学含义。在症状和含义之间是内心的客体把其二者联系。
第二,过去决定现在,过去决定将来。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犯罪心理学——人为什么总是对同样的人、在同样的地点来进行?这其中涉及到移情。精神分析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决定论”。
第三,现代精神分析认为,人际关系互动的心理是可塑的,不是不可改变的。一个人不管过去经历过什么创伤和挫折,一定有某种积极的、支持性心理力量能引导其成长。
二、有关“创伤”的观点
精神分析认为,正常人会经历三个创伤。
出生是人遭受的第一个创伤。第二个创伤是断奶。
出生是人遭受的第一个创伤,也是人类一切
想象一下婴儿的状态:母体子宫为胎儿提供了安静、
分娩:子宫收缩、挤压、缺养。助产士会帮忙擦除耳朵的粘液——有濒死的感觉。
胎儿的出生与动物不同。马驹出生后15分钟会站立,小猴子出生后会爬、走动。人出生后不是一个成熟个体。人不同——人的直立行走,盆腔很小了。人的垂直重心下坠。不成熟的个体出现,就千方百计的抓人来照顾他。弗洛伊德的出生创伤理论。
不成熟的个体出现,就需要建立关系来使其发展、成熟。德国皇帝做的实验:人什么时间开始说话——找了婴儿,只养育不允许与同这些婴儿说话。结果婴儿说话。
孩子通过母亲看自己闪耀的光芒来认识自己。在一些地方,是不让小孩照镜子的,他会被自己吓到,只能通过母亲的眼睛认识自己。
孩子食欲不好,主要看他的喂养关系好不好,跟这个关系很大。
母亲的共性:没有生孩子的经验,是通过本能、或养孩子的过程来学会做母亲。
第二个正常的创伤——断奶。与学员的交流——三个月白天断奶晚上吃奶一个月自然而然断奶;因为乳腺炎,断奶时第一次没有成功,孩子反应强烈。第二次断奶涂了维生素B2;保姆把孩子带回家一个星期、母亲现在有内疚感;孩子玩毛球;弟、妹出生而断奶;喂孩子果汁等自然断奶。
断奶的技巧:东西可以没有,但是爱不可能没有。对断奶的反应,不是断不了这个奶,而是断不了这个母亲。
断奶的分类:母亲不知道如何断奶。奶是孩子控制母亲的方式。
①孩子感觉被抛弃,反应强烈
②吃奶与母亲、乳房、味道等混合在一起。局部客体的改变—从颜色到味道的改变。下毒型。
什么样的母亲就会传递给什么样的东西给孩子
咨询是否需要来进行探讨?告诉来访者一个知识,其实也是一种治疗。70%~80的咨询是给正常人做的。
断奶主要是和客体分离,但是重要的是,如何断奶而不造成创伤,逐步的客体改变是比较好的方式。
导致内心中和自己喜欢的客体分离的第二个创伤
第三个创伤:弟弟、妹妹的出生。
现代的独生子女增加,感受不到。当有弟弟妹妹在出生时,妈妈对新出生的孩子有很多期待,教育孩子你要对弟弟妹妹好。但是孩子的期待
个案:40多岁的男性,结婚十周年,说给妻子要送你一个礼物,结果是一个金发碧眼的年轻女人,并说你要对她好,我才能对你好。
你当时作为妻子会怎么想?学员的回答:气疯了,拿刀杀了,感觉是暴怒、欺骗,还有接受型的。
这个情景就像这个妈妈对孩子说的话一样,你要对弟弟妹妹好,他会是怎样的感觉?明白了这样的关系就知道他的心里的感受了。
出生,断奶,弟弟妹妹的出生,都与背叛有关。
第四个创伤是上幼儿园。
上幼儿园是离开客体的表现。学员孩子上幼儿园的交流:不愿意上幼儿园;去幼儿园后抱自己喜爱的奶瓶;
上幼儿园对孩子来说,是分离,如何来处理呢?如果确认不是被抛弃,那就不是创伤。比如说,妈妈不是不要你,妈妈非常喜欢你。需要确认妈妈跟他在一起。孩子只有看到妈妈才能确认妈妈在一起。你说这些话,孩子会记在心里。你要给他信号。他知道要妥协。比如,妈妈第一个来接你。其实幼儿园统一放学的,所有的妈妈都是第一个。其实妈妈在小孩心中延长的时间很短,要想办法延长这个时间。
所有的分离都是觉得与母亲抛弃有关系,你要对她说妈妈不是抛弃你,妈妈只是要上班,妈妈下班后一定是第一个来接你,你要给他一个信号,想象着和你在一起,延长他在和妈妈在一起的感觉,避免孩子内心的焦虑。
重要是重大的分离,比如考上大学,这种内心的焦虑情绪就会出现。
如果父母想变成孩子的第一选择,父母如何做?在重要场合父母都要在场。
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一些与客体分离的过程——出生、断奶、上幼儿园,这些正常分离过程在两个条件下,变成创伤。
病理性分离:
一个是丧失客体:一出生客体就死掉了(父母就离婚,或是父母死掉),第二个是丧失客体的爱,客体虽然在那,但是却没有爱了。这是从心理动力学来思考创伤。
容易造成病理性创伤的两种情景:矛盾的不被希望的客体,或者是母亲有精神类疾病(产后抑郁症)
第三,出生就有残疾严重精神,孩子
第四,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经常搬迁。农民工外出务工,居住条件、孩子读书的学校的改变,对客体关系的稳定不利。
其它的病理性客体关系:遭受到虐待——三种形式:心理的、躯体的、情感的。其特点是——儿童无法从这种关系中摆脱,而父母经常性的实施情感的上疏忽、骂甚至性方面的创伤。严重的会引发精神疾病、边缘性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等。
三、一个个案的分享
个案:男,28岁,抑郁症。妈妈工作很辛苦,感觉妈妈像妻子,想杀掉母亲,感觉母亲特别强势,自己弱势。母亲给了他楼房,送母亲去外地,感觉母亲会突然死去。
施老师:你谈了5分钟,能谈20分钟吗?
咨询师补充:前两次情绪反应很强烈。来访者第五次咨询中,质疑咨询效果,剩下五分钟,感觉特别闷,需要出去透透气,结束了咨询。来访者第七次咨询,谈到咨询师感觉自己的母亲。谈到自己人际关系的特点——跟领导关系、恋爱关系等出现问题。想拥抱母亲,但母亲从来不拥抱自己,对圣母抱耶稣的话,很有情感。母亲搞传销,特别痛恨舅舅指责母亲。从别人的口中得知,母亲原先很软弱,失去其父亲后,变得很强干。
谈到与母亲的关系,一般有哭泣。
第九次谈到了父亲,对父亲没有记忆,从照片中获得的信息。
第一,有什么问题需要问?
第二,听咨询师说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第三,有什么评论?
学员:谈自己个人感觉——在听叙述时,自己的感觉是什么?
施老师的意见:只需要回答一些必要的问题。一些猜测性问题不必要回答。
5分钟停止,然后讲了很多,提问又讲了很多。所以,咨询关系是淡而无味,就不会有很多内容要讲的。这种讲话方式,很像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