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其嘉老师《客体关系》听课笔记(下)
(2011-02-10 15:35:07)
标签:
内疚感依赖性人格既生瑜何生亮客体关系条件性杂谈 |
分类: 精神分析学理论 |
八、个案督导
防御机制:否认、躯体化。
见诸行动-跟治疗师发展关系:
投射性认同—我以为你会不来了,
治疗师我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出去——我没有人要
治疗师表现——第一,不治疗了-我想的是对的;第二,继续治疗—治疗师感觉挫败。
成熟性防御机制——来治疗,参加被社会所认可的社会交往活动。
眼神——为什么看我?自恋防御机制中贬低或关系妄想;
描述性诊断:依赖性人格。动力性诊断:二元的共生的阶段
首先看来访者的症状:
1、失眠。
2、社会功能还好,同学关系,学习成绩很好。
3、治疗中的沟通与表达。
4、治疗关系:医患关系清楚。这个来访者与咨询师界限清楚,但与妈妈界限不清楚。
5、防御机制:防御机制相对成熟。有合理化:既生瑜何生亮。还有自恋。
第一个案例的诊断是在神经症水平。在缺陷水平。需要更多的支持和陪伴,做长程的,儿童的指导;
第二个案例诊断是在神经症的冲突水平。这个是青春期的指导,相对不长程。
2、症状的意义:失眠。什么情况下会失眠?
失眠分为:
(1)条件性失眠:有原因--换地方,明天考试;非条件性失眠:
(2)没有原因---喝牛奶什么都不好用。老年人容易失眠,可能是器质性的。
失眠反应了焦虑,对客体不信任。在临床考虑,要考虑常见与多发原因。该来访者主要是青春期焦虑,青春期的主要问题是性问题。
青春期必问三个问题:性、关系、自我认同。
1、关于性:妈妈利用过了儿子来抵抗丈夫,也利用过了自己的孩子来性方面的满足,在症状上是小孩子失眠了。青春期的孩子还和妈妈睡一起,敢不敢自自慰?连自慰的地方都没有--目标很明确,妈妈和孩子分开去睡,解决办法。过妈妈做行为上的规范。
2、导致的问题与性无关,是分离的内疚感,因为妈妈没有办法与孩子去分离,那么孩子接受到的妈妈传递来的信息,使之有分离的内疚感。这个是需要长期做咨询治疗的部分。强烈的分离和内疚感。去探索它自己有没有和妈妈分离的能力,然后也要和妈妈去谈。
用现实的问题比如谈了女朋友或者离开家庭也就解决了,假如这个孩子自我功能还可以的话,那么不一定要搞这么长时间的咨询,一些短程的治疗就可以解决。
三、设置方面的问题
1、告知治疗费用将要上调了,则要求频率增加。改变咨询频率费用的设置相当于做手术时要改变消毒的范围了。建议在事先约定的时间里不要去改变设置。
2、改变咨询次数有没有意义?
他是为了满足婴儿的心理?还是对治疗真的有所需要和帮助?该案例中自我功能还是可以的,所以不建议改变次数和频率。
3、十二次之后,为什么态度不一样了?是因为设置改变了。
九、与学员的交流
离婚、搬迁、出国,重要关头不宜给指导,不宜帮做重大决定,或者他处于非常抑郁的状态也不适宜考虑离婚这样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