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从客体关系的理论角度谈边缘人格障碍的治疗
(2010-09-16 18:33:21)
标签:
情感 |
分类: 精神分析学理论 |
六、战略原则
让他明白他扮演了什么角色,由他指派我扮演了什么角色。(他是不能够用语言把我们当成谁,而只能够通过不断见诸行动的方式让我们感受到自己被他们当成了什么。)
如,孩子如果是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相对应的父母是缺乏爱心,以自我为中心。那么,治疗中要问他怎么看自己,怎么看治疗师。怎么样和治疗师建立客体关系的。疾风暴雨式的以语言等投射他原始的客体关系。治疗师需要经历和忍受病人内心世界的冲突。开始的时候必须集中注意力来倾听。并观察他怎么可是和治疗师建立关系的。
即使在最初的访谈中治疗师都能够感觉到挫败不平静的感受,因为此时病人内心有压迫感,逼迫自己去做些什么。尽管别人来寻求帮助,但是可能表现沉默,他可能是把治疗师看成坏的人。也有些病人开始指责治疗师。因为其内心极度混乱传递不成熟的防御机制。治疗师就一定要将自己的情感上升到意识层面来。并承受压力,不要立即试图去做些什么。
病人内在的客体图像是不易被观察到的。只有通过病人和我们建立关系的模式,才能够观察到他们和我们建立关系的模式。在期间,看他在这种关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像是双簧,合作的关系。他扮演受迫害的孩子,治疗师就扮演了一个迫害者。成对出现的关系配对。一边依赖被宠坏的孩子,另边就是像上帝一样无微不至的父母。来治疗室,可能会把治疗师看成是理想化的形象。孩子是性虐待牺牲品,父母就是施虐者。关系中,也会将治疗师看成有施虐倾向的攻击者。治疗中,要看治疗中,重演了他的生活戏剧中哪一段场景,那一段剧目。在谈话治疗中可能不能够清楚,在写或者去看的时候,就能够发现咨访双方分别是什么角色。
例如:一个病人在治疗室里,看看治疗师又看看日光灯;接下来的第二次,治疗师的群起发出了声音,这次,病人在短暂的沉默之后拿其桌上的烟缸扔治疗师。
这里,看到成对出现的角色:治疗师成了理想化人物:必须将治疗室的环境弄的完美无缺。他是一个完全没有受到保护的孩子。
治疗师操作原则:
原则一:
原则三:
原则四:
个体在很早阶段自体是一个不整合的过程,个体化实质是把分裂的自体逐渐整合。已经完成个体化的个体,能够连续的将好的坏的整合为一体,具有连续性。在黑白两级之间有灰接非黑即白变成饥渴以这样,也可以那样。
人就爱那个坏的理想化的母亲能够整合就会有用哀伤情绪去思念理想化母亲的对象的丧失,把这个状态描述为抑郁位置或抑郁状态。
抑郁状态同时是同情心内疚感形成的前提。
能够发展同情心内疚感,能够顾及到别人的感受。而病人那里在他的脑海里是一个非常好的客体。他头脑中内化的特别的好的客体,能够迅速细微察觉到他自己每一细微一闪念。治疗师没有察觉,于是就颠覆了病人内心的理想化的客体,于是马上要扔东西。一)细节处理:
二)确定保护治疗空间,划定界限,形成一个具有保护性的在空间,防止继发性的疾病获益。
三)划定界限,保持技术上的中立化
四)及时将双方所处的位置,和病人的关系实地的呈现。
五)针对移情处理,既注意正也注意负性,以阻止移情只以一种方式出现。
六)系统性的对原始的防御机制进行系统的分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