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麦田里的守望者》
(2012-10-27 10:04:07)
标签:
杂谈读书 |
我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玩。几千几万的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一发表就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同时也使作者举国闻名,因为一些评论家谴责这部小说为非严肃文学,该书曾经被某些社团列为禁书,随后还成为文学〈第一修正案〉的权利、审查、猥亵等问题的辩论中心。这本小说一出版,就受到国内青少年的热烈欢迎,认为它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一时大、中学校的校园里到处都模仿小说主人公霍尔顿——他们在大冬天身穿风衣,倒戴着红色猎人帽,学着霍尔顿的言语动作。甚至在1960年代初期,外国学者只要跟美国学生一谈到文学,他们就马上提出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一如现在的《江南style》。
这本小说虽然争议很大,仍然受到大批读者的喜爱,它是美国最受欢迎的畅销书之一。这部小说带有作者年轻时一段自传的性质,小说讲述了一个16岁少年,霍尔顿·考尔菲德,在圣诞节假前际因为5门功课有四门不及格被学校开除后,在极度压抑、颓废、矛盾中度过的几天经历。早熟但幼稚的霍尔顿发现现实世界的丑恶跟他理想的童年世界的“纯真”形成巨大的反差、在看到了成人世界的种种丑恶、虚伪后沉湎于理想、纯真的童年世界里不能自拔,一直幻想能做个“纯真”保护神,最后精神几乎崩溃,被送进一家精神病医院疗养。在医院疗养康复中他以第一人称叙述了自己的故事。其实,《麦田里的守望者》里面既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也没有引人入胜的文学描写,更或缺精彩的对白。塞林格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创造了一种新颖的艺术风格,使用极其细腻的笔法和地道的美式语言,真实地,形象地,生动地裸写了一位有代表性的中学生的言行举止和心路历程。中学生霍尔顿同读者是知心朋友,他在同你谈心里话,在与你作心灵上的交流。
霍尔顿偷偷回到家里,幸好父母都出去玩了。他叫醒妹妹菲比,向她诉说了自己的苦闷和理想。他对妹妹说,他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霍尔顿不想再回家,也不想再念书了,决定去西部谋生,做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但他想在临走前再见妹妹一面,于是托人给她带去一张便条,约她到博物馆的艺术馆门边见面。过了约定时间好一阵,菲比终于来了,可是拖着一只装满自己衣服的大箱子,她一定要跟哥哥一起去西部。最后,因对妹妹劝说无效,霍尔顿只好放弃西部之行,带她去动物园和公园玩了一阵。菲比骑上旋转木马,高兴起来。这时下起了大雨,霍尔顿淋着雨坐在长椅上,看菲比一圈圈转个不停,心里快乐极了,险些大叫大嚷起来,霍尔顿决定不出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