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杂谈

模样

歇斯底里

时畔听暖

影评

     “世间最难的修行,都在最亲密的关系里。”说得我心有感触。电影《我想和你好好的》由导演李蔚然执导,新浪微博红人作业本担当编剧,冯绍峰倪妮首次出演银幕情侣,电影是一个讲述“疼”的爱情故事,话题聚焦于都市人爱情生活中的安全感,讨论爱情最初的模样。

标签:

香气

意境

夏日

三种

美人

    當我看到這三首詩時,很自然就想起了儒、释、道。

一、陈子昂《感遇》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

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很显然有著儒家入世的态度。本意为花儿凋零,花意难成。喻年岁老去,理想难以实现。岁月的尘埃白白掩埋了自身的光华,开得越灿烂,結局就越讽刺。既然我拼尽一生展露芳菲,就不該無人問津,零落成泥碾作尘,这样的結局我心有不甘。儒家推崇建功立业,有所作为,当这理想落空的時候,心中自有不平之气,欲借他人之酒杯浇心中塊垒。这首诗纯用比兴手法,寄寓深远。前半部对兰若秀美的风姿的

标签:

森林

格言

情侣

一世浮华

夏日香气

   平日因为学习繁忙也因兴趣偏好,自己总是很不喜欢看电视剧。然而就在最近放假偶然间看到《夏日香气》,却让我久久感动着。
  的确,爱情是如此的美好但有那么的不可触及,或许更多的是不敢吧!冥冥之中,我们总会遇到生命中属于自己的人,然而这旅程又是如此的艰辛以至于有丧失生命的危险,但是人们还是不管不顾的探索着、寻找着,直到看到希望。佛说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
    悲欢离合 缘起缘灭...
  相信,每个人都会在灯火阑珊处寻到她的那一半吧!“有爱的人不会擦肩而过”,在《夏日香气》里面是一句爱的格言。
    《夏日香气》是一部相当相当浪漫的情戏。大约已经浪漫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唯美的画面,景致的场景,动人的情节,华丽的爱情,迷人的主角,想不喜欢也难。不过我们直观看上去,这二十集的整部电视长片里的情,还是能够让人心悦诚服,不加疑虑的。格外喜欢《夏日香气》里面男女主人公一开局时的巧遇,还有他们两个对讲的两句台词。一句是男主人公刘

标签:

似水年华

冥王星

管道升

你侬我侬

赵孟

    管道升(1262-1319),字仲姬,一字瑶姬,浙江德清人,元代著名的女书法家、画家、诗词创作家,她擅画墨竹,笔意清绝,又工山水、佛像以及诗文书法,是元初书画大家赵孟頫的妻子,被册封为魏国夫人,虽然她成就和地位都显赫,但是让后世好多人知道她的却是因为她的爱情故事。
  管道升是家中独女,父母宠爱无比,结果留在家中做了大龄女青年,后来终于在她28岁时,给她选中了赵孟頫做夫婿。赵孟頫(1254—1322),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赵孟頫是宋朝宗室,据称是八贤王的后代,本应该恨元朝入骨,他却入元朝为仕,一直受元朝皇帝的器重,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所以一直为当时抗元的社会风气所非议,管道升是个豁达之人,而且赵孟頫一心醉心于艺术之中,也没有在政治上做什么坏事,在整整三十年中,这对诗、书、画三绝的夫妻,在诗坛画苑中相携游艺,在险恶的宦海风波中荣辱共守,相濡以沫,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佳话。
  可是这三十年的佳话中也曾经有过不和谐的小插曲,事因在婚后十多年后,像任何

标签:

杂谈

赢得

意味

名门望族

内室

    谢道韫(349—409),咏絮之才的起源,东晋著名才女。她出身于晋代王、谢两大家族中的谢家,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后期打败苻坚百万大军的一代名将谢安之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后成为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即王凝之之妻,可谓是出身于诗书富贵之家、礼乐簪缨之族。公元399年丈夫王凝之孙恩起义军所杀,后一直寡居会稽。谢道韫和丈夫王凝之有四子一女。四子是蕴之,平之,亨之,恩之。一女成人后嫁给庾氏。据《晋书·烈女传》记载,谢道韫的子女在孙恩之乱中全部遇难,所以说,她虽出身名门,却也命运多舛。晋代王、谢两族,世代簪缨,而“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出自唐代大诗人刘
标签:

杂谈

我相信

痴情

得了

美德

    《清史稿·列传》中关于海兰珠的记载:敏惠恭和元妃,博尔济吉特氏,孝庄皇后姊也。天聪八年,来归。崇德元年,封关睢宫宸妃。妃有宠于太宗,生子,为大赦,子二岁而殇,未命名。六年九月,太宗方伐明,闻妃病而还,未至,妃已薨。上恸甚,一曰忽迷惘,自午至酉始瘥,乃悔曰:“天生朕为抚世安民,岂为一妇人哉?朕不能自持,天地祖宗特示谴也。”上仍悲悼不已。诸王大臣请出猎,遂猎蒲河。还过妃墓,复大恸。妃母和硕贤妃来吊,上命内大臣掖舆临妃墓。郡王阿达礼、辅国公扎哈纳当妃丧作乐,皆坐夺爵。
    敏惠恭和元妃(1609年—1641年)博尔济吉特氏,名哈日珠拉。汉译海兰珠。她是蒙古科尔沁贝勒寨桑之女,孝端文皇后哲哲的侄女,庄妃布木布泰(孝庄文皇后)的姐姐。清太宗皇太极的宠妃。海兰珠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比庄妃大4岁。海兰珠嫁给皇太极的时候已经26岁,比孝庄晚嫁皇太极9年。 

    据说她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肌肤雪白柔润,丽质天成,决不亚于那些“二八佳人”,同时

标签:

杂谈

才华

人生

情义

解作偏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这是卓文君之名作 '白头吟', 是写来劝她的夫君司马相如回心转意, 不要负情纳妾的.据说司马相如因《长门赋》而受到汉武帝的赏识,平步青云。皇帝想拉拢他,欲将公主下嫁给他,他打算欣然接受。卓文君在家乡听到消息后,作了此诗给他。
全诗如下:
皑如山上雪,皎如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

    首二句是一篇起兴,言男女爱情应该是纯洁无瑕的,犹如高山的白雪那样一尘不染;应该是光明永恒的,好似云间的月亮皎皎长在。这不仅是一般人情物理的美好象征,也当是卓文君与其丈夫司马相如当初信誓旦旦的见证吧。诚如清人王尧衢云:“如雪之洁,如月之明,喻昔日信誓之明也。”细玩诗意,解为反面起兴,欲抑先扬,似更觉有味。故“闻君”二句突转:既然你对我卓小姐的爱情已掺上杂质,既然你已心怀二心而不专一持恒,所以我特来同你告别分手,永远断绝我们的关系。“有两意”,既与首二句“雪”“月

标签:

杂谈

爱情

冬季恋歌

纳兰容若

一世浮华

    清代才子纳兰容若。被誉为“清初第一词家”的纳兰容若,其人品与词品都与南唐李煜有着惊人的相似,因此亦被称为“清朝李后主”。他的为人善良感性,堪称痴情男人楷模;他的《饮水词》曾掀起“家家争唱”的场面,词风清丽婉约,格高韵远,被郑振铎奉为“缠绵清婉,为当代冠”。

    纳兰容若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这一年卢氏刚满十八,“生而婉娈,性本端庄,贞气天情,恭容礼典”,可谓才貌双全,性情温雅,成婚后,夫妻恩爱情笃,纳兰容若十八岁写过一首词,内有“吹花嚼蕊弄冰弦”的句子,这是他心目中红颜知己的娇憨模样,“吹花”,就是用树叶吹出音调;“嚼蕊”是口嚼芬芳的花蕊,使口中带有香气;“冰弦”是冰蚕丝做的琴弦。这些颇具情调的女子的诗意动作,和李清照与夫君“赌书消得泼茶香”异曲同工,卢氏也是一位解风情、识雅趣的“知性女子”,“吹花嚼蕊弄冰弦”自然不在话下,可惜“自古美人如名将,不使人间见白头”。天不假年,偏在三年后摧花夺香,让卢氏死于产后受寒。思念爱妻,纳兰的悼亡之音破空而起,成为《饮水词》中拔地而起的

标签:

冥王星

家乡

碎碎念

    我家住在沙湾古镇,古镇里面的大街小巷都清晰地刻在我的脑海里。由于最近政府出资打造“文化名镇”,古镇开始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我面前,让我一下子有点无所适从——但它的“崭新”并没有埋没自身的古韵,反而像被抹去了历史沉淀下来尘埃,让人更易发现它的底蕴。

    通向古镇的路是一条沥青大马路,周遭是喧闹的市场和商店,现代气息颇为浓厚。统一的木漆牌匾和贴上的复古砖瓦墙纸使这一带看起来有点别扭,像是穿着长衫的孔乙己。但到了清水井,也就是大马路的分叉口后,一切就显得和谐协调。老一辈的说过,不管周围的环境变化有多大,即使是少小离家老大还的老沙湾人,只要站在这个地方,就能对东南西北各方的情况一目了然。清水井的变化让我很惊讶,在我的记忆里,里面非但没有清水,而且上面堆满了垃圾。要不是它旁边标有绿色的名字,人们一定认为它是垃圾堆填区。如今垃圾被清掉了,上面覆着清浅的井水。旁边并没有警告的牌

标签:

杂谈

读书

    书的书名来自于主人公霍尔顿同他妹妹菲比的对话:
  我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玩。几千几万的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一发表就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同时也使作者举国闻名,因为一些评论家谴责这部小说为非严肃文学,该书曾经被某些社团列为禁书,随后还成为文学〈第一修正案〉的权利、审查、猥亵等问题的辩论中心。这本小说一出版,就受到国内青少年的热烈欢迎,认为它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一时大、中学校的校园里到处都模仿小说主人公霍尔顿——他们在大冬天身穿风衣,倒戴着红色猎人帽,学着霍尔顿的言语动作。甚至在1960年代初期,外国学者只要跟美国学生一谈到文学,他们就马上提出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一如现在的《江南style》。
  这本小说虽然争议很大,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