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这一碗长寿面—小碗干炸酱&锅挑手擀面
标签:
老北京炸酱面手擀面长寿面锅挑小碗干炸酱 |
分类: 爱美食 |
“没有人取悦我们,就让我们自己娱乐生活”。这是爸爸今天的金句。
每年一月,小寒刚过,大寒未至,北京进入了一年中最冷的时候。若干年前,我就是在这样的日子呱呱降生。
那年那月,父母带着我们姐妹,再加上年迈的奶奶,一家五口住在北京东城的胡同里。
租来的房子十分狭小,生活也并不宽裕。记忆中,父亲总是严厉的,母亲总是辛劳的。
岁月荏苒,父亲不再年轻,也不再气盛;母亲依旧是家中的最好脾气,照顾每个人细致入微。
随着长大,已经过了依赖父母的年纪,但是在父母面前,自己依旧是个孩子。
父母的爱,就如一杯温开水,细腻无声但不可或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不会与最亲近的家人撒娇。在他们面前,自己总是一副独立要强的面孔。害怕流露一丝的软弱,生怕这样的我引起父母的担忧。
唯有几次在父母面前失声痛哭,见到了爸妈紧锁的眉头。爸爸只有一句安慰的话“不要哭了,没事。”仅六个字,概括了无边的爱与包容。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对父母的照顾会生硬的表现出各种不耐烦。害怕自己一旦接受,爸妈会变本加厉,不管自己多么辛苦,也要满足我的一点点需要。父母的爱是天下最无私的付出,但是做女儿的,是多么心疼你们的操劳。
每年的生日,不奢求贵重的礼物。心中惦记的,只有爸妈做的这一碗长寿面。
北方人爱面食,我家也不例外。
小时候跟隔壁阿姨说家里妈妈做了炒疙瘩,阿姨连称妈妈能干。炸酱面片、饺子、花卷、肉龙等等,妈妈的手艺是食物匮乏年代最温暖的回忆。
如若单说手擀面,家里人最喜欢的,还就是这老北京炸酱面。
这个瓷盆的年纪,几乎跟我一样,小时候家里便用它来和面醒面。
它跟着我家从平房搬进楼房,到现在依旧是家里最好用的厨具之一。
一圆是盖点,一长是擀面杖,一方是案板,再加一把快刀,就是做手擀面的全部工具。
妈妈负责和面醒面。
家里做面条,除了面粉,还加了不少鸡蛋。
面团要偏硬一些,擀面切面的时候才方便,吃起来也劲道。
妈妈醒好面团,爸爸开始擀面。
终于知道我这张胖手是随了谁的基因了。
用长长的擀面杖,一下下推揉,面团随之变成了面饼,再而变成了薄面片。
为了最后的面皮薄厚均匀,每一组推面揉面之后要调整面皮的方向。
期间撒上少许薄面,使面不要粘黏在案板或擀面杖上。
擀好的面皮,一层层叠起来,要比刀的长度略短。
快刀切面,绝对是技术活,家里做的最好的,就是老爸。
刀起刀落,片刻就见细细的面条切好了。
照葫芦画瓢,Maple也切来试试。
看别人做总是简单的,自己做才发现有多难。做到切得粗细均匀,可真不是一件容易事。
面条准备妥当,下一步准备干炸酱。
八角一枚、干辣椒一枚;姜末、老葱末、嫩葱末各自备好。
为啥葱末要准备两种?老爸答:老葱末炝锅用,嫩葱末出锅前撒,吸油也漂亮。
炸酱用的猪肉。
第一层:猪皮 第二层:猪油 第三层:薄薄的猪瘦肉 第四层:猪油 第五层:深层的猪瘦肉,称为五花肉 。
肉皮与肥肉切丁,煸猪油用;瘦猪肉与猪油切丁,为了最后的酱好吃。
Maple第一次下厨炒酱,成果显著。(此处应该有掌声)
1、热锅凉油煸炒肥肉丁;
2、下瘦肉丁,翻炒至肉丁变色;
3、下大料辣椒瓣微微煸炒;
4、下姜末、老葱末煸炒出香味,关火;
5、一袋黄酱+一袋甜面酱入锅,开小火,用铲子从一侧到另一侧翻炒。这一步是炸酱成败的关键,油温与锅铲,防止糊锅。
6、等待炒出酱香,酱熟了,放嫩葱末。关火。一碗香气扑鼻的炸酱便做好了。
炸酱是否成功,老爸给总结了两点:
一是酱炒熟了;二是酱没有糊。听起来简单,容易不容易,自己下厨试试就知道咯~!
老北京吃面,有锅挑与过水两种。
冬天吃炸酱面,锅里面条煮熟,捞起控水,入碗上桌,谓之锅挑。
夏天吃麻酱面,锅里面条煮熟,入凉水冰镇片刻,再盛碗上桌,谓之过水。
在家吃面,没有多么的讲究。
面里加一点香芹丁黄豆粒,挖一大勺酱,点少许陈醋,拌拌匀。
一家四口围在圆桌前,最是温馨时刻。
每年一月,最是惦记这一碗爸妈合力长寿面。
后一篇:【北海道】小樽筑港-北国雪乡之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