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步搭眼见的是水墨风雅——阅读西湖七(上)

从中学到师范七八年间,学童们常躺在几十人一间的寝室里,望着屋顶明瓦或桁条上蜘蛛网,咽着哈喇子,大谈“山中走兽云中雁,陆地牛羊海底鲜;猴脑燕窝鲨鱼翅,熊掌干贝鹿尾尖。”打赌红烧肉还是煨母鸡好吃。食前方丈,大块朵颐,过过嘴瘾,笑曰:精神会餐。
长大了,美景胜过了美食。别人去过的风景你去过,旁人没去的地方你也到过。寻觅的是风光是诗画,在险峰在远方,比的是读千卷书,行万里路。这是资本,是谈资,是见识、是风华。
杭州西湖美仑美奂。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双峰插云、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让人艳羡折腰。
西湖历史上共推出南宋版西湖十景、1985版新西湖十景和2007年版西湖十大景观。三次景点各不相同,但名气最显赫的还是上面的十胜,民众认可,遐迩传颂。
殊胜有时代性,异代人欣赏审美的标准与水平更是大相径庭,如今老少爷们脑仁里装的是金碧辉煌,是科技cpu、是玄幻神奇、是风马牛不相及,至于那些刻板迂腐、世务中庸,少了激情的玩意也就轻淡过眼,并无过多缠绵深望。
白堤也称白沙堤,长987米,东连断桥,西接孤山。它将西湖划分为北小南大两部分。往日获悉白堤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主持修筑,一查但未见实证,按疑似从无法律原则,应该否定。白堤是否由老白修筑不重要,但其在西湖风光背景中有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其东端上的“断桥残雪”,附会着白蛇传说,贴粘上爱情文化符号,就成为历代富帅白美们与影视诗章打卡拍摄圣地。
“断桥”初建于唐,多次重修。现在的断桥是1941年改建的,为单孔石桥,桥长8.8米,宽8.6米,拱劵净跨6.1米。
杨堤为明代杭州郡守杨孟瑛主持修建,位于西湖的西岸,今天叫环湖西路,全长2公里。堤上有环碧、流金等6桥,与苏堤6桥相对,合称为西湖12桥。
苏堤是苏轼(苏曾两次任职杭州,1071年任通判,1089年任知府,期间第二位夫人王闰之逝世,第三任妻室是侍妾王朝云,西湖乐业出身,伴苏流放并命断儋州)任杭州知府时主持修建的。苏堤纵跨西湖南北,堤身用疏浚西湖时挖出的泥沙堆筑而成,把湖面分为西小东大的两部分。
苏堤长约2.8千米,宽30-40米,高出水面0.4米。在其上游人能观赏到四处西湖十景;能遥望雷锋、保椒二塔;欣赏到仁风、夕佳、醉书等亭阁,还可踏入三贤堂遗址、苏东坡纪念馆等游客落脚、观景、眷慕之地。
“中国印学博物馆”与“西冷印社”坐落在一起,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的摆布。我是自文化沙漠年代出生的,对金石印章、丹青收藏之类文化人玩的高级玩意,没机会就没兴趣,要知那是有条件的,要花银子和精神的,还要环境。
西冷印社是篆刻印学人的沙龙,中国印学博物馆的前身是杜月笙杜老爷的别墅,那里收藏了上千方精美方寸之物。这两处我仅是在8号下昼在门首处照个面,门槛都没迈进,拍了张照片,咱也算沾点艺术气息。
“曲院风荷”是西湖十景之一,84年寒冬曾在此地招待所留宿过一晚,在此驻军一名士兵送给一块洗衣肥皂,这事我们常常念起,心头就有些感动。
曲院风荷以古法酿酒和时艳荷花闻名。晃过两处印章学馆后,我自曲院东面八字罩门前“苏堤碑”起步,一路向南,依次超过跨虹、东浦、压堤、望山、锁澜和映波桥六座始建于北宋的单孔半圆拱石桥。
在压堤桥旁观看西湖十景之首“苏堤春晓”,驻足于附近御碑亭边上装模作样阅读一番。于望山桥边眺望号曰“双峰插云”的南北两座山峰。“花港观鱼”位于映波桥和锁澜桥之间,是以鱼、花、池水为乐趣的半岛公园。
“万松书社”我孤陋寡闻没听说过,它是第二天采访过南宋皇城遗址后骑车去魏源墓路途中相遇的。
弘历六下江南,曾六进书院,赐帑千两。看似清皇关心文化,成为了胥吏包衣甚至是现今“祖上曾阔过”者多巴胺分泌源催产素,但他们却忘却了文字狱里的屈鬼冤魂。
翻开史书,这座万松书院,肇始于唐,至今是五废六建,当前建筑规制主体以乾隆《南巡胜迹图》中敷文书院为蓝本,采用中轴对称、多进的院落,仿明形制,粉墙、粟柱、黛瓦,素朴淡雅,散发着淡淡的书香,是桑中之约好地方。
“南屏晚钟”西湖十景之一,同时也是一首歌名,老少们多能耳熟能详。西湖“南屏”指的是净慈寺后的南屏山,“晚钟”指的是净慈寺内的青铜大梵钟。这座梵林山门上寺额“净慈寺”和“西峰”两幅字是康熙手书。
开眼一瞧,原以为这“铜钟”历史悠久,探问,它初铸于明,10吨,清初时因战乱不知所终。当下的大梵钟是由日本僧人84年捐资铸造,重量仍然是10吨。钟面刻《妙法莲华经》,67000余字。每当钟响,声波传至南屏山。南屏山石灰岩岩壁多洞穴,成为天然的扩音器。钟声经山体反射产生独特的混响效应,山鸣谷应,悠扬回荡,其低频波段比超 60%,使人闻来舒适怡耳。
南屏晚钟曾由玄烨改成“晓钟”,以呼应伽蓝“晨钟暮鼓”成法,但人们感觉的是晓钟意境不如晚钟有空灵、超脱之感,“晚钟”既契合了佛教的禅意又应和了人们对宁静精神世界的冥想。于是,康熙孙子乾隆又改回了“晚钟”。
净慈寺还有一处最具传奇色彩古迹“运木古井”,位置在大雄宝殿西侧的济祖殿前。相传济公曾用此井运木重建净慈寺。这种虚幻臆想桥段老庙古寺都能寻得一二条,运木古井庐山脚下东林寺就有一口,不过叫“出木池”,偶亲自见过。至于连通大海的古井更是有数处之多。
从万松书院来到净慈寺后,接着骑车去“断桥”,路途中又与“柳浪闻莺”、“潘天寿纪念馆”和“中国美术学院”相遇。
“柳浪闻莺”好早闻听其名,但未见其韵,它是西湖十景中的老五,是南宋时京城最大御花园,以青翠柳色和婉转莺鸣为景观基调而生出的美名。
当你繁忙闲暇,急行薄汗后,沿着千米湖岸漫行在绿荫滴翠、柳条扶疏下,满眼都是花丛锦簇,枝柯凝碧,迎面清风拂脸,花香扑鼻,四环碧水皎澈、微澜漪扬,有亭阁廊轩,奇花异草;有曲径小桥,叠石造水。穿行期间心神怡悦,宠辱皆忘。“柳浪闻莺”是为赏景、品茶、小憩的绝佳处。而我仅在门楣前思绪二三,遐想内里的多姿风采,旖旎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