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华夏第一神秘古国——阅读西湖六


揣着颗好趣找奇的心,我企望穿越4000至5300年,享受着现代交通高铁的便捷去探访参观良渚——华夏第一神秘古国。
行走在这片古老而又新生的土地上,眼见的是野阔而空旷的“山丘水城”,没有千万前的烟瘴荆棘与寂寥蛮野,见到的是整理复修后的规制与齐整,阡陌田畴,清冽的水泽,清新而润眼,让人生出田园牧歌之意。
与那些老少红绿游人一般,我迈着悠然而闲适的步伐,漫步在良渚古城公园遗址中,与构木为巢、结绳记事先人们,相隔数千年,来一次身影脚印相叠,形神相会,意念问话,玄幻而浪漫。
良渚有诸多神秘之处,参观探问前我有多处善待盘清的疑问。
首个问题是良渚文化在中华历史长河中处在什么时间段?
中华文明从旧石器到秦朝,主要发展阶段,按时间排序:前为史前时期,后是王朝时代。
史前时期又可分野出: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1万年)。包括元谋人(约170万年前,云南)、蓝田人(约65-80万年前,陕西)、北京人(约70万年前)、山顶洞人(约3万年前);中石器时代(距今1.5万年-1万年间至八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约1万前至前2千年)出现早期华南洞穴/贝丘遗址、裴李岗(前7千至5千年);中期(前7千-前5千年)孕育了磁山、河姆渡、仰韶、红山文化;晚期(前5千-前3.5千年)繁衍了龙山、良渚文化;铜石并用时代(前3.5千-前2千年)。
王朝时代就比较清晰,有夏(约前2070-前1600年)、商(前1600-前1046年)、东西周(前1046年-前256年)、春秋战国(前770年—前221年)直到秦朝(前221-前207年)。
从中可知,良渚文化排在新石器晚期。
良渚文化是出现在长江中下游,以古城遗址、水利系统、玉礼器制度、农业与稻作等显赫于世。
良渚遗址是称文化还是称为文明,这是第二问。
国际上公认的一种社会状态是否进入文明社会主要由英国考古学家戈登?柴尔德提出四点:城市的出现、文字的产生、金属工具的使用和礼仪建筑的存在。
比对这通行于世的文明标准,良渚金属工具的使用显然没有,因为中国青铜器出现最早在二里头(前1750-前1500年夏商时)遗址,良渚遗址是其千年前的老祖宗,当然见不着呃。虽然良渚遗址发现了大量刻划符号,且这些符号可能具有一定的表意和记事功能,可如今不能解读,这些符号刻痕同文字产生还有一定距离。四大条件就有两条不完全契合,从这个意义上讲目前良渚遗址上的发现称之其为文化是准确而理性的。
良渚文化没有发现青铜器和铁器,但良渚出土精美的玉器、石器和陶器。良渚出土的玉琮是玉器的代表,富丽华贵,与三星堆那尊有着同工异趣之妙,当前学界仍不知它们相互之间存在何种关联。
良渚出土的玉器原料来源?问三。
良渚遗址出土玉器核心玉料为透闪石-阳起石软玉,占80.8%,次要材质包括蛇纹石、叶腊石等“假玉”。玉料矿源有二说,其一是来自本地,可能是苏皖浙交界的天目山系中,部分或通过加热工艺改变物理特性所得。其二是远距离贸易。例如来自新疆和田,因为它们质地十分相似。现有证据更倾向于由本地开采与加工。但二者仍未经地质勘探与科技考古(如同位素分析)进一步验证。
水稻是由华夏先祖野生驯化而来,这是举世公认的,小麦苹果洋葱在西亚,棉花在阿拉伯或印度,土豆山芋辣椒在南美。但目前学界对水稻起源地在我国那个区域仍有争议,遗传学证据和国际上认可的是长江中下地区。良渚古国就在其范围之内,且稻作农业有了一定量出并形成了规模合宜的培植技术。
问题四,在浙江湖州钱山漾、杭州水田畈等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有花生、蚕豆、芝麻、葫芦、毛核桃、甜瓜子等植物籽实。这些今天常见的瓜蔬果实是四五千年前良渚人种植的吗?
这些植物籽实的出土层位和鉴定结果,学界存在争议,也未见有经碳14检测的公开的报道。出现这类情况,让人理性接受的观点是:虽然发现了这些植物籽实,但不能确定它们就是当时良渚先民种植的农作物,有可能是其他自然因素或偶然原因导致这些种子出现在遗址中。
良渚古城当时出现等级私有制吗?第五问。
死相异,良渚墓葬出土的随葬品存在着明显的丰美与乏陋巨大差异,且墓穴大小规格不同。居差异,良渚古城有宫殿区、内城、外城等不同功能区域的划分,因而居住在不同区域的人自然分成等级差异。分工别,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工,有从事手工业生产、捕鱼和耕作和享受占有这些物品来显示其特殊地位和权力贵族阶层。良渚古城物化的表现已经有明显的私有制出现。
第六也是最大的一个疑问,良渚文化为何突然消失。
与世界历史上突然消失的古国有亚特兰蒂斯、米诺斯、玛雅、印加、三星堆、金沙等一样良渚古国也是转瞬灰飞烟灭,杳无音讯。这一谜团引起业内外人士的好奇与探秘。
主流认为最有可能的原因是,约公元前2300年,随着全球气候进入“冷干期”,海平面上升导致太湖平原水患频发,良渚古城可能被洪水淹没,生民迁徙融入他乡。其次还有战争、社会矛盾的激化之说,长此以往与周边龙山、石峁等文化冲突与磨合,使其逐渐与其它部落整合同化。
良渚如同一个万花筒,还有诸如象玉器制作、社会和政治结构等等许多谜团有待人们进一步去答疑解惑。
良渚文化是中国最早的
在白堤断桥北堍东西两面探看遥想片刻“残雪”后,我匆忙骑车去武林地铁站,赶往良渚古城遗址。地铁良渚站是终点站,下车到古城遗址还需乘坐几公里公交,这里有1小时一班免费直通车。
良渚遗址的发现不同如兵马俑、三星堆、金沙等遗址的偶然性,它有一定的预判性和目的性,与一位年青学者的观测思考与亲力亲为密切相关。
1936年,西湖博物馆的施昕发现杭州古荡古文化遗址出土器物与自己家乡良渚寻找到的器物相似,施昕敏锐的嗅觉和敢于探索的精神开启了良渚遗址发现和考古挖掘的大门。1959年,夏鼐先生正式提出“良渚文化”的命名,从此良渚文化作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重要文化类型被确定下来。
良渚古城遗址由古城核心区、水利系统、祭坛墓地和外围郊区等部分组成,占地总面积达100平方公里。良渚文化持续发展约1000年,目前共发现了136个遗址,高等级墓地、祭坛、玉礼器系统、大型宫殿基址300余处。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是良渚古城遗址的一部分,且是对其进行保护利用与开放展示的重要区域。参观园区有两条行览路线,即古城朝圣之路A和古城亲子之旅B。观光车开三条路线。我嫌弃观光车每站都要排队等待,还是采选了一个人闲庭信步,自由溜达。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规划分城址区、瑶山遗址区、平原低坝—山前长堤区和谷口高坝区
4 个片区。目前开放的区域主要是城址区的核心部分,面积 3.66 平方公里。核心区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呈向心式三重布局结构,古河道贯穿其间,面积为800万平方米。内城南北长约1910、东西宽约1770米,总面积近300万平方米。设置了城门与城墙、考古体验区、河道与作坊、雉山观景台、莫角山宫殿、反山王陵等十个片区。
缓步行进在公园硬化的柏油路上,放眼所及是一眼看不见边的田畴水泽,一簇簇搭建的仿古茅舍,公园交通电瓶车穿行其间。
莫角山宫殿包括莫角山、皇坟山、池中寺台地,在莫角山台地发现约2.6万斤碳化的稻谷,应是当时的大型粮仓,当是参观重点。反王山王陵是高等墓地,发现11座墓葬,出土了大量规格高制作细的精美文物。古城城墙周长6千米,接近长方形,四转角为圆形。探得有水网30千米,八处水门一座地上城门。
良渚古城遗址,被誉为“中华第一城”,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良渚古城是太湖地区的一个区域性早期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
良渚文化对其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拥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可实证中华文明的发展特征—多元一体,并真实、完整地保存下来,它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杰出代表性的东亚地区史前大型聚落遗址。
约在下午3点时,天空下起了密匝的细雨,虽能学做“衣湿不乱步”,我仍只能对此硕大的古遗址匆匆扫过而无法再深探细品,仅是走过若1/4东南片区域。具体是南城墙、东城墙及水城门、考古体验区、樱花湖、西水门等地,用去也只有1个多小时时间。
带着诸多的缺憾和疑虑,有待回来解惑释疑,转而一想,此次良渚古城遗址过眼探问也是一次再学习的机会,是一种收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