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乱说唐诗《清明》(杜牧)

(2016-11-28 16:47:50)
标签:

文化

教育

育儿

亲子

分类: 国学

             非常老师功夫作文群:150347011                     

 

                           【签名购书】请到: 非常老师的小店

乱说唐诗《清明》(杜牧)

缘起:
        辽-昊昊妈:老师,目前孩子一直在背古诗词,目前200多首吧(特别熟),小古文40多篇吧,《论语》会一些,国学一直没正式开始,是不是应该开始了,光背诗也不行呀。
        非常:在最开始一定是要背读的,但之后就要理解。换言之,一个人的学习,不只是说看了什么书,还要得到什么样的指点。老汉有个计划,以后来讲《唐诗三百首》。

        辽-昊昊妈:之前的150首,我没管,后面的我们都是一起,我和探讨诗的意思,他真的懂。
        非常:真的懂,还不敢这样说。我也不敢说我真的懂。

        辽-昊昊妈:从他年龄的认知程度看,是可以。准备给他弄点《论语》和《大学》,目前背《诗经》呢。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老师能给我道,术还得家长自己悟,我们最了解自己的孩子。迷茫的时候,请老师给指点一下。
------------------------------------
        
        本文的分享,有两个目的。一个目的是要清楚,学习的成就,不只是看了什么书,还在于得到什么样的指点。二是,诗意无尽,谁也不敢说懂了。当然,小学生有小学生的懂法,大学生有大学生的懂法,所谓深浅偏圆各有不同。

        先来看原文:
                            杜牧《清明》(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是,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一首包括小学生在内,绝大多数人十分熟悉的一首诗。但是我们从这首诗里,到底读了有多透、体会有多深,就不好说了。
        第一个问题,这一首诗哪句是精要之句?在看到每一个人的答案之时,我们便可以发现意思好象大家都懂-----杜牧的诗,就是通俗易懂。但通俗易懂,并不是说谁都懂。精要之句没有答对,说明我们对这首诗还缺少必人的认知、感受。

        在语感班中讲过“起承转合”这个概念。起承转合,不只是写文章的法门,我们在诗里也处处可见起承转合的轨迹。
        起:就是起头。本诗的头是以景开头:清明时节雨纷纷。在清明节这样的一个时节,还下着雨。通过景铺垫,营造出一种情感的氛围。
        承:就是承接,在这样的一个下着雨的时节里:路上行人欲断魂。由景的铺垫转到了情的描写:路上的行人--当然也包括作者,情绪失落,好似断魂。
        转:就是转变,也就是由此及彼。作者没有接而细写深写写魂断之情,而是刚一触碰,便机锋一转,借问酒家何处是。

        在讲课时,多次引用梁实秋先生写的《我的国文老师》,其中有:
        徐先生教我许多作文的技巧。他告诉我:“作文忌用过多的虚字。”该转的地方,硬转;该接的地方,硬接。文章便显着朴拙而有力。
        该转的地方,硬转 该接的地方硬接----用这个方法,我们便可以从诗中体会到有力之句,巧妙之处。
        合,就是收合,也就是结尾:牧童遥指杏花村。
        以上就是本诗的章法,或是逻辑,也可以叫作布局。

        什么叫精要之句?一张报纸有报眼,一篇文章有文眼,一首词有词眼。这个“眼”就是精要之处。本诗中精要之句就是:路上行人欲断魂,精要之句的精要之词是“欲断魂”。精要之词的精要之字就是“欲”什么叫欲?欲是什么意思?欲是好像,快要,可能。
      我们在讲金刚经的时候讲过:什么叫如来?如来就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好象要来了,但好象没来过。我们在语感班中讲过的孤篇横绝的唐诗《春江花月夜》中讲过作者:张若虚。什么叫若虚:好象是虚的,但好象又不是。
        欲断魂,并不是说彻彻底底的断魂,而是好像断了,但又好象没断。是一种若有所失,但找不到所失的感觉。
         “欲断”怎么理解?举个例子,比方说您正在伤心落泪之时,突然有人来,您一抹泪一转脸,露出笑来。欲哭而无泪,才是伤心到极处;痛到无法言说,才是痛到极处;不忍正视,难以面对,才是绝境。
        但是后两句为什么不将“断魂”写尽?反而是笔峰一转,“该转的地方,硬转。该接的地方硬接”,就起一了突兀矫健,朴拙有力:借问酒家何处是?
      这正是高明之处。这个高明,在绘画或是摄影中叫留白。留白,才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诗的秒境,就在于留白。留白的作用是千人千面,每一个人体会都尽不相同。

        本文不是写到极尽,而是欲断魂。欲这个字,就好像是藕断而丝连,就好像是打断了骨头却连着筋。
        诗的后两句,笔墨不在如何断魂,而是——好像,是一转身——断到转念——看到一个牧童走来,便问:借问酒家何处是?
        为什么要问“酒家”不问别处?断魂之绪,何以消解?借酒消愁,借酒转念。
         为什么是遥指?这个“遥”字细细品味,趣味无究。想消这个断魂之愁,一下子还消不掉,酒家还远呢,渐行渐完,且走且愁。一个遥字,拉长了解忧之路,平添更多的惆怅。
这个“遥”字,有如远水救不了近渴一般。断魂之时,原想找一个去处借酒消怀,但酒家不在近前,所以这个作者又不得不回到断魂这个情绪的原点上来。
        “借问酒家何处是”,是有心之问。“牧童遥指杏花村”,是无心之答。这无心之答,正好又击中了作者的内心。反过来,恰好又击中主题:欲断魂。

        再来体会什么呼应,什么叫情景交融。欲断魂,这是情,这个情其实早在一开头,就在景中暗示。
        来看“清明时间雨纷纷”这里的“纷纷”两字,就趣味不同,纷为何意:众多,杂乱,这个纷纷,不只是雨的纷纷,还包括了心绪的纷纷。景为情置,景是情的铺垫,情是景的终局。其二,相由心生,心中存有一个纷纷的心绪,相便是一个纷纷的秋雨。
       心绪众多而杂乱,便是断魂。断魂之境,正是欲说还休。正如李煜有词:剪不断、理还乱。
       这些文字里的妙趣,假如没有人详解,怕是不少人会浅浅涉过的。

                    动动手指             欢迎转发

              非常老师功夫作文群:150347011

             乱说唐诗《清明》(杜牧)

                                                    (扫二维码 加公众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