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说《琼林》之八:献曝之忱

标签:
育儿历史文化教育 |
分类: 国学 |
乱说《琼林》之八:献曝之忱
整理者:凯文妈、昆明小敏
------------------------------------------------
馈物致敬,曰敢效献曝之忱;托人转移,曰全赖回天之力。
馈,是赠送。曝,是太阳的温暖。全句的意思是说,送人以礼,要体现出至诚的心意。这一句话用典于《列子·扬朱》:曾经有一个农夫,家里很穷,常以乱麻破絮来过冬。他并不知道天下有高楼画栋,也不知道还有锦帽貂裘。春天耕种的时候,他忙完农活晒太阳,舒服而惬意。于是就对自己的老婆说:“这么舒服的阳光、这么浪漫的场景,必定谁也不知道,俺俩把它告诉国君吧!说不,还能得到重赏呢!
“献曝之忱”可以用以送礼时,即便是送很重的礼,但也要说:献曝之忱,何足挂齿。这是从九头牛上拔下来了一根毛,区区小毛,就别有什么负担了。还可以用以说明,虽然没有实力送茅台中华银行卡,但至诚至恭,礼轻情重。
相传,唐贞观年间,西域的回纥国派使者带了一批珍奇异宝,去拜见唐太宗李世民。贡物中,有一只珍禽白天鹅。但在打开笼子喂水时,白天鹅一下子就飞跑了。使者情急之下,向前一扑,只拔下几根羽毛。使者知道闯了大祸,怎么交差呢?他拿出一块洁白的绸子,把鹅毛包好,又在绸子上题了一首诗:天鹅贡唐朝,山重路更遥。沔阳河失宝,回纥情难抛。上奉唐天子,请罪缅伯高,物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
在长安,使者见到了唐太宗,奉上了鹅毛。唐太宗看了那首诗,又听了他的诉说,非但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不辱使命,还重重地赏赐了他。这就是“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来由。
还有一个雪中送炭的故事。当然这里送炭的不是张思德而是赵光义(也即赵匡义)。有年冬天,天气十分寒冷,宋太宗穿着狐狸大衣,坐在温暖的屋子里还觉得冷风习习。于是他就把开封府尹——相当于首都市长召进宫来。对市长先生说:“我们这些吃穿不愁的人都觉得冷,那些缺衣少食、没有木炭的百姓肯定更冷,你现在就安排一下,帮帮那些无衣无柴的百姓。受冻挨饿的老百姓收到了木炭与食物,非常感动,十分感激楚宋太宗。这就是雪中送炭的来由。
过去一有副对联:
旧岁饥荒,柴米无依靠,走出十字街头,赊不得,借不得,许多内亲外戚,袖手旁观,无人雪中送炭。
今科侥幸,吃穿有指望,夺取五经魁首,姓亦扬,名亦扬,不论王五马六,踵门庆贺,尽来锦上添花。
讥讽的是一个人落难之时与中榜之后,人情冷暖的变化。所以我们帮助别人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不要做锦上添花的事。
托人转移,曰全赖回天之力。转移就是转换、扭转的意思。委托别人帮忙,办了一件扭转乾坤的大事时,就称之为回天之力。比如说大夫抢救了一个危重的病,就可以称之为回天之力。
回天之力的反义,就是回天无力,或是回天乏术。清末时期,维新派之一的谭嗣同,戊戌变法失败后于狱中曾写“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绝笔诗,发出了时局严重,无法挽救的遗憾与感慨!
感救死之恩,曰再造,诵再生之德,曰二天。
简单的意思是说:感谢他人救死的恩情叫做再造;称颂再生的德泽叫做二天。也可以引申为清除旧思想,改变旧面貌。
这一联也可以用两个成语来表达:脱胎换骨,洗心革面。洗心革面这个成语来自于《周易•系辞上》: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什么叫洗心,用一句禅宗的偈语来说,就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吾日三省吾身。用基督的话来说,就是忏悔。
什么叫密?就是静谧﹑清净、无尘。什么叫圣人?就是能观照自己,不断清扫自己心灵的尘垢,让自己的心灵归藏于空灵、清静的人。
要想再造、想二天,那就得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在佛学中,也可以把洗心革面,用慈悲两字来解释。慈悲两字,浅显的说就是同情之心、恻隐之心。孟子讲: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认为:仁与非仁、人与非人之间,最本质的一个区别,在于是否具备恻隐之心。
深入来讲,慈悲的意思有两层:慈的意思是施于快乐;悲的意思是拔除痛苦。比如说,尽管人的一生中,会有各种的挫折、磨难、不幸、不公,但能够以挫折、磨难、不幸、不公为契机,以积极、乐观、向上的正能量,来磨砺自己、提高修行,从而达到洗心革面的目的,这就是强者。
从字形上看“慈悲”,也能体会到什么叫洗心革面:“慈”由“兹”和“心”组成,兹表示这个、如是。如是之心,也就是真心。“悲”由“非”和“心”组成,表示此心不是真心,是假心。如果能通过时时勤拂拭,洗除非心中的尘垢,让这颗心到达真心、如是之心,那就真正的脱胎换骨了。
其实,在人生的路途中,每一个人都需要修行,都需要再造。人生本来就是修行,就是再造!要通过修行、再造,给予生命新的涵义、新的能量、新的面貌。
时间:2014年7月16日下午
欢迎朋友们加入免费公益群学习
QQ群(群号:150347011)YY群(群号:5544410,频道号:3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