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老师讲《学记》(八)
| 分类: 国学 |
整理者:北京小红一点、江苏-懿妈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dǎo)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也——前面上一讲,讲到了教育兴起的四个法门,又讲到了教之所由废的六个弊端。这一句,做出了一个结论:一个人知道教育成功的缘由,也知道教育失败的缘由,就可以为人师表了。
故君子之教喻也——所以君子的教化是善于晓喻。君子之教——最高明的老师。什么是高明的老师?就是老师中的老师,是一级教师,特级教师,模范教师。君子是人中之杰,师中之师。他的教育方法就是“喻也”,也就是善于用比喻,善于启发,善于开蒙。
曾讲过两个概念:一个叫法门,这是佛学的概念,法门只是方法之门,不是究竟,不是真相。假如我们把真相比喻成屋子里的宝藏,那么所谓的方法、比喻,只是帮我们把这个屋子的门打开,这就是法门,方法之门。一个人要想知道屋子里装的是什么,还得自己进去看。如果想进去却打不开门,那就需要老师来帮助你打开这道门。
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老师教给你的所有方法都不是真相,真相是需要自己去证悟的。老师所能做到的只是把门打开。
第二个概念是“方便”。那“方便”是什么?是方法的便利。我要让你听我的话,首先我要给你一个便利,给一个优惠,你才能听我的话。像上班一样,为什么上班呀?因为老板给我发工资啊。
所以,老师永远不会、也不能告诉实事的真相,世界的真相需要自己去体悟、去证悟。老师能给你的,就是帮你把门打开,给你提供便利。
这个“喻”理解成比喻,形象的比喻易于让人受到启发。《道德经》里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里就用了比喻。老子知道说出来的道就不是道的真相了。一个事物是可以命名的,但是命名出来就不是这个事物了。但是他为了法门的原因,为了方便的原因,还要向你讲什么是道,这就是喻也。喻也就是启发。
由此,再说远一点,中国文学,有两大派:一个是豪放派,一个是婉约派;一个是浪漫派,一个是写实派。咱们说中国的豪放派、婉约派的文风是从哪来的?从庄子来的,庄子就是比喻大师。比喻有什么好处?就是形象直观,很难引起别人的争论。
比如,《庄子》和《论语》,庄子和孔子的区别:孔子所著的文章,是由他的弟子整理出来的,有很多地方是有争论的,异议比较多的。譬如:“有朋自远方来”,什么是朋?你有你的看法,我有我的看法,比较写实。而庄子的文章,历代争论较少,因为他善于比喻。作文有喻体、喻词,借这个物比喻那个物,很少有争论,很少有歧义。这是我们要领会的第一个方面——比喻的好处。
中国的教育大家、思想家,都善于用比喻。现在高明的企业家,也善于用比喻。
如联想公司的柳传志作过一个比喻:什么叫团队合作呢?就是瞎子背瘸子,取长补短。通过这个比喻,我们对团队合作有了形象和感性的认识。
佛祖释迦牟尼也是一个大教育家。有一本佛经叫《百喻经》,鲁迅曾经提到,他受《百喻经》的影响是最深。《百喻经》里有九十八个故事,都是用比喻来讲的,比较形象,比较故事化,所以很能吸引人,也很难引起别人的争论。
还有《金刚经》里面的“四句偈等”是哪四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释迦牟尼很善用比喻,把世间的万象比喻成像梦一样,醒了就没了;又如泡影一会破灭了;又如露珠一会蒸发了;又如闪电是不长久的,这就是善用比喻。
讲作文的时候也要求大家,文中五句话以内必有一个比喻,比喻能让你的文章更加形象、生动。好的老师、好的教育家,也得善用比喻。
再比如,《圆觉经》的文采也非常好。看这一段:“无有是处,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由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
这几个例子说明,真正的教育者一定要善用比喻。你要让你的文章更加生动,更加形象,更加容易让人理解,你也要善用比喻。故君子之教喻也,就是要多用比喻,就是要启发,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此及彼,这样你才是一个高明的教育者。因为不一定所有的人会对定义、概念理解得那么透彻,但是你适当的一个比喻,就能把深涩、难懂、拗口的定义,变成可以想象、可以触摸、可以回味的道理。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让人明白道理,只是加以引导,而不强迫别人服从;对待学生严格,但并不抑制其个性的发展;加以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
这一句在《学记》里面非常非常重要,是我们作为一个教育者、作为一个妈妈要牢记在心的。
什么叫道而弗牵?在《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中提到,妈妈是导购员,而不是销售员。导,是问对方有什么需求?销,是强买强卖。会卖油条的会问:“哥,你来几根呀?”而不是问:“哥,你吃不吃呀?” 这就是会道 。
弗牵,不要牵强。大家深层地理解一下“牵强附会”这四个字的意思。你强迫了,别人本来不会,你问多了,人家就会附和说:会了会了。为什么大家要附和你?明明不懂还要装懂,因为你在牵强,你在强迫。
教育如果有标准的答案,标准的流程,标准的教育,这就是牵强附会。强迫孩子这就是标准答案,不管理解还是不理解,对还是不对,反正就是附会。牵强和附会是连在一起的。反过来就是要引导,答案永远都不是标准的。一百个人看《哈姆雷克》就会有一百个哈姆雷克。我们怎么可以去牵强呢?我们怎么可以去强迫呢?每个人的根性都不一样,所以每个人对事物的认识也都不一样。
道而弗牵的反面就是强扭的瓜不甜,就是牵强,因为有了牵强所以附会。举例来说,我们选举的时候,因为机构在牵强,大家附会地举手。因为强迫大家必须捐款,所以大家就会心不甘、情不愿地附会。因为我牵强大家必须是这个答案,所以大家就附会地说对对对好好好。真正的教育就是要道而弗牵,不能牵强,而要引导。
说到作文的教育,在教孩子作文时,我们不能高高在上的当判官,不能高高在上的当教师爷,而要蹲下身俯下足弯下腰,和孩子平等地对话,耐心地去引导他。比如,在《启蒙篇》里,有的妈妈说这个对称我不明白,我就说你看到了孙悟空就想到了猪八戒,看到了变形金刚就想到了蜘蛛侠,看到了喜洋洋就想到了灰太狼,这就是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强念四声,倔强的强。意思是说,当一个孩子偏执一头的时候,不要压抑他。比如一个孩子淘气,你非要捆起他的手脚,让他老老实实地坐在那,那是不现实的。如果一个孩子内敛害羞,你非要他站在讲台上或站在十字路口大喊,那就抑制了他的本性、他原有的东西,就会对他造成较大的伤害。我们该做的是因势利导。
强而弗抑,从佛学的角度来讲,叫随类化众。随类化众什么意思?假如孩子淘气,我也假装淘气;一个人爱打麻将,我想教育他,我要随类假装爱打麻将,只有随类了才能化众。假如你不会抽烟,不爱抽烟,可是为了化众,为了能与人融在一起,我也假装会抽,兜里装包烟,适时递给人家一支。这样才能有机会化众。
比如市场营销,讲的就是一致性,客户喜欢钓鱼,你不能说你不喜欢、浪费时间、杀生之类的,你想想这样说了这笔生意能做成吗?你应该随类化众。虽然不喜欢,但也要假装喜欢。你可以对人家说,我对钓鱼不太懂,您能给我说说钓鱼的乐趣吗?能给我讲讲钓鱼的好处吗?能给我讲讲您钓鱼的非凡经历吗?客户会想,这哥们真好,能和我说到一块去。这才叫随类化众。
我们都知道大禹冶水,疏而不堵。随类化众就是疏而不堵,就是强而弗抑。你不能说老牛不喝水你就强按它的头,这样它会恨你。要因势利导,强而弗抑,随类化众。孩子怕写作文,你和他讲,妈妈和你一样很害怕写作文,但是妈妈想和你一起克服写作文的恐惧。
地藏菩萨有个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他如何度恶鬼?首先要装成鬼,装成恶魔,然后再去度那个鬼。如果大仙降落到地狱,会把那些鬼吓死。他得先和你吃一块住一块玩一块儿,然后再因势度你,这就是强而弗抑,随类化众。如一位妈妈说的,要好好学习就得天天“上当”,做好卧底。
开而弗达,就是方便、就是法门。每朵花是自己开放的,但是之前需要你去浇水。接送孩子,门都是大人开,进房间都是孩子自己进去。大家好好看看我在基础篇前言中讲的,启蒙启蒙启发启发,我们做不到让孩子奔腾,但是我们能做到让孩子入始。就是帮你开门。
金刚经里讲“如筏喻者”,虽然你不一定能达到彼岸,但是我会给你一个筏子让你渡过这条河。待渡过去以后,要把这个筏子扔掉。我们讲法无定法也是这个意思。
我们在讲作文的时候,讲这些方法,都是让孩子领悟写作的真谛。但是我的方法不是写作的真谛,都是开而弗达,开开门,让你达到。开而弗达,也就是我们讲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我写了这么多东西,它不是写作的真相,它不是真理的究竟,说十万遍,言不尽意,都不是我要表达的意思。
又回过来讲中国的经典。四书五经,处处都留门,但是处处都不会给你指向真理的究竟。这就是老祖宗聪明的地方。所以说我在讲经典的时候,我都是乱说,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深浅扁圆不同,没有你绝对地对和我绝对地错。处处都留门,处处给你设着暗道。一点开悟则处处开悟。
《基础篇》里曾经讲过一个故事:天空是什么颜色?天空有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处处都给你留门。如果你说天空绝对是蓝色的,那就是错了。这就是开而弗达。我们作为妈妈,最重要的就是开,不是达。达是需要孩子自悟的、怔得的。不是你给他的,你给的永远都是方便,永远都是法门,永远都是开而不是达。如果你给了标准答案,就是达了,就是固定了,就是追究了。
所以教育的法门就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启而后有发,就是开而后有达。举一、触类、启、开是你的任务,反三、旁通、发、达,是孩子的任务。这里讲没有标准答案。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这是一个总结。道而弗牵则和——和,指和气、和谐、平和。为什么孩子要逆反?要和我们争吵和我们辩论?因为我们在强灌,在强行推销,而不是在做导购,不是在引导。当你在做导购,当你在引导的时候,那就和了。当你牵强的时候,就不和了。
强而弗抑则易——为什么孩子学东西感觉那么难,因为你没有顺着他的性子来,你非强扭他。他本来是个淘气的孩子,你非把他四脚捆住;他本来是个害羞的孩子,你非要他站在大马路上唱歌。这不就是很难吗,这就不易了。所以,咱们要做到不去压抑他,要鼓励他,要顺势而为,要疏而不堵,那你做起事就容易了。
开而弗达则思——你把门打开了,你不告诉他标准答案,孩子有思想、有意见的时候,你对他说:“对对对好好好、你说得有道理、想法很棒”,就会引发孩子思考。你如果说:“你别想了,你妈我告诉你的就是标准答案,你爸告诉你的就是真理”,那孩子哪还有思想呀。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你能做到和气了,你能做到引导他,而不是强扭他了;你能做到鼓励他,而不是压抑他了,那么最后就会既和又易,同时又启动了他自己思想的马力。当你做到“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当你做到和、易、思的时候,你才是善喻的高手,才是教育的高手。
和易以思,和——引导是手段,易——鼓励是手段,最后能达到思的目的。思的目的,就是让他自悟,让他思考,让他把知识转化成为自己的东西,才能称之为思。如果一个知识没经过他的思维,没经过他自己的证悟,那这些知识只能叫做短识,而不能叫做知道,道理的知道。这样你才能称作善喻也,你才是一个善于启发的老师,一位优秀的老师,一位特级教师。
所以,一位优秀的老师,要知道教育兴盛缘由,同时要知道教育荒废的缘由,你就可以当老师了。老师中的老师,要善于启发、善于引导、善于鼓励、善于提供法门和方便,当你学会提供法门和方便,当你学会引导的时候,那么气氛就和谐了,一切平和了,所教的一切就容易了,也就能够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证悟了。那最后就可谓善喻也。你才是一个真正会启发学生的老师,是一个真正的语言大师,是一个真正的教育高手。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学习有四个错误,有四个误解,作为家长作为老师必须要知道的。
或失则多——贪多嚼不烂。有个妈妈和我说,我的孩子一年读多少本书了!贪多嚼不烂,一定切忌。我们讲深入一门,制心一处。和种树一样,种多了,必种不出参天大树来,只能长些不能成材的小树。只有深入把坑挖得很深,才能种出参天大树。东学一点,西学一点,东拜这个为师,西拜那个为长,结果你是学不下去的,是深入不了的。所以学习一定是先精后广。一经通,经经通。所以,贪多是学者四失之一,切忌切忌。
或失则寡,似乎和第一句有矛盾。指孤陋寡闻,闭门造车。我们联系上下文所讲的,学习深入一门并不是要求你闭门造车,而是要广交朋友。针对一点我深入去学,听听这个意见,听听那个意见,然后再深入去学,也就是我们讲的纲举目张。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我们既要避免贪多嚼不烂,又要避免孤陋寡闻。如果讲学习的次第,一定先精然后再广。精还没精呢,你就说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学到的都是浮皮潦草的东西,这就是或失则寡。
同样,讲到学作文,一开始你先不要贪多,别一上来把六根六尘、作文八法、四个对称全一股脑地给孩子灌输,我们要因势利导,弄一个是一个。有的妈妈建议我办一个实体班,让孩子跟我学。我就想,光讲结构就要三至七讲,把结构打扎实,后面的六根六尘、作文八法才能弄好。这就是先精后广。前段时间,我向大家推荐陈老师的作文书,就是让大家避免孤陋寡闻,让你去验证非常老师说的话对不对?有没有道理?不是让你又学刀又学枪。让你避免烂学,同时让你避免孤陋寡闻。我们既要讲艺多不养人,同时又要艺多不压身,这是辩证的关系。真正学透了,才是艺多不压身;如果琴棋书画你都会一点,那我要告诉你艺多不养人。你学到的东西都是二把刀,都是半瓶子醋瞎晃荡。当你一门通门门通的时候,我们讲艺多不压身,能文能武。
或失则易——“易”的意思是容易,变易,不易。这里指浅尝辄止。有的孩子刚把《三字经》、《弟子规》扫过两遍,就说这些太容易了,我要说你根本就没学进去。学习最怕的是第一阶段,你一学觉得懂了,是大忌。读书有三个境界:把薄书读厚,再把厚书读薄,最后把薄书读没。这个时候你再讲容易,我比较认可。
所以,读书的第一个层次就是把薄书读厚,越读越困惑,越读问题越多,我才认为你真的读进去了。然后第二个层次,把厚书读薄,我说你读进去了。到了第三个层次,把薄书读没。你和我说,非常老师我终于发现它什么也没讲。我会说你真读懂了。作学问第一个讲深入深出,读得难讲出来也难,这不是最高境界;第二个叫浅入深出,明明道理很简单却讲得深奥难懂,这也不是做学问。做学问是深入浅出,它很难,读起来困难很多、问题很多,当你把一个一个问题解决完的时候,你再浅显地表达出来。这个叫做易。
所以我讲,第一个易是容易的易,你不要讲太简单太好学了。还有一个易是改变,你觉得这个方法或老师不合适,变来变去,叫变易,结果会一事无成。易,我们再回过头来讲,就是一门深入,制心一处。当你选择了,你就扎扎实实地下去,哪怕你走了弯路,那都是你学习的成就。这就是我们讲的易,不要轻易变化,不要轻易认为我学到了。
或失则止——就是浅尝辄止,和刚才的是承上启下的。第一个是我学得差不多了,我就停步了,或者说我遇到困难了,就不求上进了,就止步了,停止不前了。有的妈妈讲,如何学经典?我就告诉她,有一个笨办法傻办法,就是读,笨笨地去读,傻傻地去读。什么叫捷径?没有捷径。
钱钟书先生讲过:“做学问最捷径的办法就是下笨功夫。”有一句叫“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苦才是正路,才是捷径。孔子讲过:“学习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有位妈妈讲,“一天不读书好像落了伍,一月不读书好似一头猪,一年不读书连猪都不如。”学习要有什么样的气势?朝闻道,夕死可也。学习要有什么样的境界?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个人的成就不是一帆风顺,而是你遇到各种坎坷、各种弯路时,能想办法从里面走过来,那才是你的成就。
群里有的妈妈讲学作文,我怎么还不明白呀?没明白是你学习旅途中的一步。我们前面讲,学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困也好,不足也好,这是你学习中必经的途径。你说看了书听了课,你马上就懂了,那是不正常的。群里有的妈妈讲,六根六尘我还没有领悟,我还没法和孩子讲。你不把这些困惑解决了,你永远都不能称之为学。学习就是不能止步,不能易、改变,不能轻易说你懂了,学习就要深入一门,学习不能孤陋寡闻。这就是所谓的学者有四失。
这四者的原因是什么?来自于心之莫同也,都因为你的心病。你为什么贪多呀?你为什么孤陋寡闻呀?你为什么浅尝辄止呀?你为什么总是改变呀?因为你的心不同,因为你心里有问题。心里的问题是什么?用佛学的话来讲,内心有贪、嗔、痴、疑、慢。为什么或失则多呀?因为你贪,总想得到最多。为什么或失则寡呀?因为你痴迷、自恋。为什么或失则易?因为你怀疑了。为什么或失则止?因为你有了傲慢之心了,你懒惰了、满足了,你就退步了。所以古人讲,你的所有行为和心有关,心不同则行为不同。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作为老师来讲,不能看表面,不能看这孩子贪多,比较孤陋寡闻,或者比较自恋,或者学习时没有坚持的心,或者浅尝辄止,老师要知道“多、寡、易、止”后面,孩子是什么样的心理?明白了他的心理,然后才能救其失也。要就其心,知其心。我们讲作文时讲过,提高孩子的技法与提高孩子的兴趣比,是微不足道的。你可以不懂作文,但要懂得教育;你可以不懂得教育,但你一定要懂得孩子。懂得孩子就是要知其心。要知道孩子的心里是如何想的?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长善,意思是扬长,发挥其长处。救其失,避短。教育孩子,不要把眼光放在孩子的缺点上,要睁天慧眼、法眼、佛眼、天眼,来看到孩子的长处。把他的长处、亮点发挥出来,他的短处就不存在了。扬长而避短,长善而救其失。当你把眼光放在他的缺点、不足上时,你就不能长善了,不能做到扬长了。所以我们讲因材施教,因势而利导,疏而不堵,就是要看到他的特点,明白他的长处,然后顺势而作,去顺手牵羊,去借坡下驴。你就能作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真正的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所以我们要学习《学记》,知道教育的次第,长善放到第一位,长善做到了,短处就自然化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