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说《学记》(六)

分类: 国学 |
第五讲的关键字是“安”。讲到了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能够安下心来,才能够安其学亲其师。
今天,来讲“不安”。通过学习古文,能够学到很多议论文的知识。这就是我们平时讲的“写黑以白,对比论证”,先讲“安”的作用、“安”的好处;再讲“不安”的作用、“不安”的危害。
本讲的题目叫《教育的漏弊》,大体的意思是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呻其占毕——“呻”,不查字典,根据字形,我们可以领会字的意思:口加申,“口”跟嘴有关,“申”是伸长,念念有词,在那唠叨就叫做呻;“占”,用眼睛看;“毕”,比的意思,古代指书简,说白了就是课本。
《礼记》里这句话是讲教育第一个弊端,是今之教者。只会在那念念有词、照本宣科,这样傻说、傻教,结果学生们都听傻了。《礼记·学记》就提醒我们,教孩子一定不要照本宣科。有人认为写好作文,平时要多读书、多积累、多练习、抄词抄句,就是我平时老说的“三多一抄”;如果只是“呻其占毕”的,这种灌输式的、强迫式的、呆傻式的教育,孩子肯定是无法接受的,当然有一部分能接受。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就需要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在辅导孩子的时候多一些方法、多一些方便、多一些法门。
前几天,有一个妈妈在论坛上问,《大学》里面“格物在致知,物格然后知致”,格物是什么意思。她说,我查了有关的资料,这个格物是克制欲望,降低欲望的意思。在前几次讲课时,我们就讲到格物,就是把物品放在格子里,然后方便提取,这实际上是一个方便。那么格物通常的含义是什么,格是推究、追究的意思。追究事物的本源叫做格物。
武则天曾经为《金刚经》写过一个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第一句话无上甚深微妙法,就是格物,就是从细微处去追究甚深,一定要从深处、从细微处去理解它、参透它,你才能发现《金刚经》是一个微妙的大法,这就是格物追究。如果用以经解经的方式,格物就是事有终始、物有本末,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就是说你真正去了解一个事物的来龙去脉、追根溯源、慎终追远,那么则近道矣,就相当于已经接近于真理了。
什么叫追究、推究事物的真相,从细微处去推究?举了个例子,比方说水,水是什么?通常我们讲水是无色、无嗅、无味的液体,但是这种说法不究竟;化学上又讲,水是水分子构成的。如果还要再往里面去推究的话,水分子是什么?是H2O,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原子下面还由很多正电子、负电子所构成的。随着科学家的研究,电子还能分成粒子、量子。再分下去是空。这个空不是没有,是即空即有,空是一个存在的东西,但是要把它拿出来呢,又拿不出来。举这个例子,无非就是要告诉大家,凡事都有法门,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这样讲来讲去就是说,不要照本宣科,要多提供些方便、多讲些比喻,这样的话呢,孩子才能够好好学习,天天上当。
这是第一个弊端,照本宣科。就是标准答案、标准说法、标准格式,就叫呻其占毕。这是不利于孩子的培养,不利于孩子对于知识的领悟。
第二个弊端:多其讯。“讯”是什么意思?讯问讯问,就是还没怎么着呢,照本宣科完了以后马上就问了,就像我现在这样,好听不好听啊?听懂了没有啊?领悟到什么啦?这个讯问再引申了讲叫审讯。所以教育者最切忌的就是:刚把一个知识点讲完,然后就开始审讯,就要看孩子领悟没领悟、掌握没掌握、学会没学会。毫无疑问,这种标准的、简单的、频繁的讯问,就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标准答案,这不利于知识的吸收和消化。
《论语》里面就讲过一个故事。有一次孔子问:“智者若何,仁者若何”意思就是智者应该怎么样,仁者应该怎么样。孔子的三个学生,子路、子贡、颜回分别做了回答。子路是个勇夫,他说: “智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就是说智者能使别人了解自己,仁者通过他的言行能够让大家尊重他、尊敬他、爱戴他。孔子听了以后就点点头,说很好、非常棒。然后又问子贡,子贡回答:“智者知人,仁者爱人”,——智者应该是知己,仁者爱己。子贡的境界又不一样了,智者要知人、仁者要爱人。所以孔子听了以后也是频频点头并说,嗯,非常好。颜回的答案又不一样,“智者自知,仁者自爱”。这有点像老子《道德经》讲的自知者明,知人者智。这个境界就不一样了,所以孔子是非常喜欢颜回。孔子多次讲到,自己的道德、学问都不如颜回。所以我们讲一个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一定要结合每个人的根性来看他的答案。
在《作文,多大点事儿》经讲过一个故事,天空是什么颜色的。如果要求小朋友都说天空是蓝色的,可能这个教育就有问题了。我们可以把天空说成是红色的,把天空说成是白色的,把天空说成是黄色的,甚至是黑色的。正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一百个人去看《哈姆雷特》就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看《蒙娜丽莎》就会有一千个蒙娜丽莎,这就是不能够多其讯,不能够老是审问,通过审问去检验孩子或是被教育者的答案是不是标准、是不是符合规范、是不是符合要求。这是教育的另外一个弊漏。
又想起一个禅师的故事。一个禅师他有两个弟子,禅师说了一个道理,然后弟子就开始争论了。一个说这是黑的,另一个说这是白的,结果两人争来争去也没有结论,后来就说咱们问老师去吧。说白的弟子找到禅师,禅师问你的理由是什么呀?弟子说了一番,禅师听完说你说的是对的。说黑的弟子后来也找到禅师,说了我的理由是什么,我的看法是什么,我的推论是什么,禅师又跟他说你是对的。这两个弟子在辩论的时候,正好旁边有个小孩,他听见了,接着也听见这两个弟子在禅师面前汇报,以及禅师对他们的评价。这小孩看了以后就看不下去了,说:“你这个糊涂虫,刚才那个人说是白的你说他是对的,后来那个人说是黑的你也说是对的,看来你是错了”。禅师笑着对小孩说,你是对的!
这个禅师才是伟大的教育家。
第三个弊漏: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数”——数量。可以进一步理解成进度,光图进度不图效果、光图数量不顾质量、光图效率不顾效益。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根本顾不了孩子的心是不是安、不管孩子对于知识接收的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状态。结果呢,“不顾其安”的结果就很严重。
妈妈在辅导孩子的时候、老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经常犯这样的毛病:就图自己的进度,不顾其安了;就只管自己的效率了,却顾不了教育的效益。这个就会造成,你的进度是完成了,但是反过来要吃“回锅肉”,要“二进宫”,何必如此呢?
就拿如今的教育来说,本来高中三年应该按部就班地来教学,把基础打牢一些。可老师们在头两年只顾急急忙忙地赶进度,言及于数,草草了了把课程讲完,学生们则是囫囵吞枣。到高中第三年或者高三下学期,再翻过来炒过去、翻过来炒过去地吃回锅肉。结果呢,进度是快了,效果却很差。
老子的《道德经》讲: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个道理告诉我们慢就是快、快就是慢。都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你看那小兔子一开始跑得快,跑得快它就累了,它就休息了,就打盹了;小乌龟呢,它走得慢,它就能够安,能够安下心来。它即便是跑到终点了,也是顺顺当当的、面不改色心不跳的。我想这就是人的一生,为什么要讲顺利顺利,顺顺利利就是平平安安,很缓和地去度过。如果你今天或今年很激烈地用力,把力用猛了,到最后你一定会气喘吁吁、一定会要休息、还可能会得病。
讲到这个快和慢的问题,讲个现实中的故事:在马路边或工地上看建筑工人干活,我以前不太懂,就看那些工人慢慢悠悠搬块砖,慢条斯理活个泥。我就想这些人怎么那么懒啊!怎么那么散啊!后来有一次我看到这个情况,我就跟包工头说:“你得好好说叨说叨他们,你看他们干活,懒懒散散的,这哪像干活的样啊。”后来包工头讲“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工人干活一干就是一个时段,就是一个月二个月三个月的,天天这么干,没有星期六没有星期天,甚至有的工程是包进度的,到工程结束才结账。实际上大家都想要完成这个进度。可是如果你把这个劲用猛了,比如搬砖,一下搬个十块,你马上就得休息了,今天干猛了明天就干不动了。只有这么慢慢悠悠,看上去懒懒散散的才能把一个工期的活干下来。”果然慢就是快。如果你真的做到了言及于数,真的就像小兔子那么跑,你一定会很吃力,你一定会歇下来、会懈怠。
老子的《道德经》里讲,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大风大雨,你肯定就会缓下来、肯定就要停下来。这句话也就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的道理。
第四个弊端:使人不由其诚。就是说老师在讲课、教学的时候,有没有诚意。如果说你一点诚意都没有,说明你的存心就没有。前几讲都讲过,学学半,教学相长,不懂就是不懂,不懂就要不耻下问。一个老师,他首先要把自己的一半放在学生的位置,不能够高高在上。明明错了,还非得死犟,还说就得这样、就得听我的。这就是使人不由其诚。
如果说你使人由其诚,用谦虚、平等去唤醒孩子,唤醒被教育者。做为一个老师,在人格上你跟孩子是一样的,是要对等的、是要交流的;在教学的内容上,他也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不是教父教母、不是判官;
所以孔子也讲:“不耻下问”、“ 诲人不倦”、“ 学而不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所以这个“诚”就很重要,当你有了诚心、诚意,有了这种态度,学生就会信你。所以我们要讲这个信,佛法里有句话“信为道德功源母”。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孩子小的时候他信你,妈妈就是圣母玛利亚、爸爸就是圣父。你说什么他听什么,你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因为信,他信奉你、信仰你。那么为什么随着孩子长大了,他对你半信半疑了,然后从半信半疑到最后,你说什么话他都不信了。当他不信你的时候,你的话再怎么千真万确,他都不会照着你的方式做,甚至是会反着去做,为什么?答案就在这个“诚”字上。
佛学里面讲修行的次第,叫信、解、行、证。也就是说首先你得信,你得有信仰、你得信奉、你得深信不疑。当你深信了以后,你可能有困惑,这个困惑是技术上的,然后才能给你解。所以韩愈讲“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解惑的前提一定是信。第三个层次是行,把你的惑解开了,你还要行动,不能说我脑子里明白了、心里面明白了,但不去做。知而不行等于不知,需要实证,要去实践。最后是证,叫证悟,就是来证明他,来看这个效果怎么样。信、解、行、证,就是需要老师、教育者要有诚意、要真诚。信你了,他有困惑了你帮他解,他也能够信你,然后他能老老实实地做、老老实实地修行,最后是证悟,就是他自己得到他应该得到的东西。
第五个弊端:教人不尽其材。我们都知道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你是一个螺丝钉,那就当一个螺丝钉用;你是一把榔头,那就当一个榔头用;你是一把锤子,那就当一把锤子用;你是一把镰刀,那就当一把镰刀用。这就叫教人尽其材。就是要根据每个人的根性,采取因材施教的办法,去教育他。
但是现在呢?是教人不尽其材,是一刀切。统一的目标、统一的步伐、统一的答案、统一的教法,整齐划一。统一的目标是什么?都是要考大学;统一的方向都是要找好工作、拿高工资,都要穿西服打领带、挣美元。如果说达不到这个统一的目标,都不叫成功、都不是好孩子、都不是好学生,这就是我们的教育现状。
我们都在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是在行动上,只要求孩子成为分数的状元,没有更多的要求。有没有想过整齐划一的结果是什么,如果说我们都明白高下相倾、前后相随,慢就是快的哲理,我们就应该知道整齐划一的教育最后就是不整齐划一的教育。什么是不整齐划一的教育?就是精英的教育、就是少数人的教育,好的越好、差的越差,好的变成了精英、差的自暴自弃。我们想一想是不是这样!教人不尽其材,这种一刀切的、整齐划一的教育,结果老师把所有的精力或者是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所谓的优秀学生、少数人的身上。
还有一个现状,在学校里面,每一所高中、初中、甚至每一所小学,每所学校都在夸自己有几个孩子考上了重点初中、重点高中、考上了重点大学。都是在拿分子说话,怎么没有拿分母说话呢?怎么没有去说一说有几个没学好、有几个没学成;有大部分的孩子考上了一般的初中、一般的高中、一般的大学呢?
所以说这些意识都源自于教人不尽其材,没有因材施教。统一的目标、统一的方向、统一的手段,整齐划一的教育,最后就变成了精英教育、变成了少数人的教育。学校在夸奖、宣扬自己的时候,总是拿那么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几的分子来说自己好。所以说,如果咱们真的面临小升初要去考什么学校了,大家不要去信分子,而是要信分母。分子是精英的教育,分子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教育。
现在一个班五六十个人,如何人尽其才?现在的方向都在考虑分数分数,实际上到最后大家都是狭路相逢。咱们也只是埋怨埋怨,发发牢骚,能不能改变要看自己的魄力。
第六个弊端: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悖——悖论,就是与教育的规律相反、背道而驰的东西。如果老师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目标都悖离了教育的规律。结果呢,其求之也佛。其求之——学生的所得,佛——虚空、空虚。学生的所得是非常虚空的,是流于空泛的,是流于形式的,是不得要领的。
我们的教育目标,是要回归人性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如果说我们把教育的目标、把教育与政治挂钩与经济挂钩,去学这些“假大空、伟光正”的东西,你想想这孩子能会怎么样。所以我们讲教育一定要符合教育的规律、目标、手段。
如果背离了这些东西,那么孩子的所得是非常有限的。为什么现在很多学生,学了十二年的基础教育,再上4年高等教育,出来以后啥也不懂、啥也不会呀,刚刚毕业马上就失业了,为什么?这些问题都值得去反思。
以上讲到的这些弊端:一、照本宣科;二、多其讯;三、急功近利;四、教学没有诚意、没有存心;五、教人不尽其材;六、不讲规律。
那么有了这六个弊端,结果是什么?夫然——这样的话。故隐其学而疾其师,就是不想再学了。这个不想学,不是一下子不想学了,不是一下子就逆反了,是隐其学,这个危害是很大的。
隐其学是什么意思?“隐”字一定要去体会,难听点就是阳奉阴违,表面上看是在学,实际上已经不在学了。比如有的孩子,学习是为了别人,家长、老师盯着他好像看着很认真,一扭脸就不这样了,可能就玩游戏、玩手机了、玩电脑了。这就叫隐其学,这个危害很大。因为他的内心已经不想学了,但是外表上看得好像还勤勤恳恳。手上还拿着书,好像让老师感觉到我还很专注的样子,其实脑子已经飞到十万八千里之外了。
想起一个笑话:上晚自习,老师看同学们都很认真,突然一下就把电灯给关了,接着喊“脸上还有亮光的请向前一步走”。什么意思,听懂了吗?对了,玩手机呢!这就叫隐其学,这个危害很大。
所以你看老师在那照本宣科,还在问“听懂了没有”——多其讯。老师如果在那讲进度,不顾其安;使用统一的标准、不尽其材;违背教育规律……结果孩子就会这样,就会隐其学。不如就干脆告诉你,我不想学了,你干脆给我报个技校去、你干脆给我找个工作,我去刷盘子去。因为隐其学所耽误的是孩子的时间、青春、金钱,这个可是耽误不起的。故隐其学而疾其师,最后是痛恨老师、痛恨你。
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与之前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这就是 “写黑以白、对比论证”的技法,正面的这么做有什么样的好处、反面的这么做有什么样的坏处。你看,我们通过学习,马上就知道怎么写议论文,写黑以白的技法,它同样适用于议论文,也是看书的方法。
实际上,如果你第五讲听明白了,第六讲也就明白了。因为第五讲是讲大学之教的正法,第六讲是讲今之教者的悖法,反面的方法。你做对了,安其心了,学生就能安其学而亲其师;如果你不安其心,于是学生就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他学得很痛苦,看到难了,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不知道其中的好处,他没有快乐,没有收获。
我们在讲第五讲的时候为什么要讲“安”?安乐安乐,有了“安”才能乐在其中。不管有多难、多苦,也能够有所收获,能够知其义、能够乐在其中。如果心不安,就是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有人说读书是件快乐的事,有人说读书是件痛苦的事,为什么痛苦?就是因为没安其心。
虽终其难,其必也速。虽然最后也能够学业有成,也能够克服难关。“其必也速”这“必”是什么?是OVER,完蛋,就是学得快忘得快。有好多妈妈在问,怎么学国学啊?怎么背唐诗宋词啊?有的妈妈说,我家孩子三五岁时就能背好多唐诗、宋词,结果现在不记得了。这就是虽终其难,其必也速。学得快,忘得快,扔得快。
只有在潮水退去时,才会知道谁一直在裸泳。这是客观的规律,总有一天会验证的。我们自己都有这样的体会,大学学了4年啥也没学会,还要在社会上再重新职业教育,再深造、再教育,我们早干嘛了?为什么浪费那么多时间?因为你的目光、眼光太狭窄了,还是唯考试、唯学分、唯成绩,结果就是其必也速。尽管说他能够顺利的进入初中、高中、大学,结果还是浪费了十多年的青春年华。
教之不刑。刑——通假字,通“型”,可以理解成模型,而不是刑法的意思。通俗地讲,教之不刑,就是教育不是那么回不了,不成样子,不成体统了。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没有按照客观规律来教育,培养不出真正的人才。
把上下文承接起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如果不按照客观规律去打造,玉还是玉,变不成玉器,即不刑。引申下,教之不刑——教出来都不像个样子,都不是那么回事。其此之由乎——原因在哪呢?就是前面讲到的教育的6个漏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