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乱说《学记》(五)

(2013-05-30 13:31:10)
分类: 国学

乱说《学记》(五)

                                                 整理者:

                                                   重庆豪儿妈

                                                 武汉轩妈

                                              迟迟

                   ------------------------------------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这个大学和我们现在通用的大学不一样,可以理解为更高一层次的教育,是大人之学。就像《大学》里面讲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个大学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大学不一样。

时教必有正业——时教,就是按照四季的变化来安排教育内容。因为古代到了大学阶段,春秋时节主要教《礼》、《乐》,冬夏时节主要教《诗》、《书》。不像现在分工那么细,分得那么专业。

正业——可以理解成必修课,主科。细指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大学之教,是把德行、语言、文学、政事放在一起的。

现在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数英物化政一成不变,也不知道这个分科是按照什么标准。有一种时兴说法“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如果教学的目标仅仅放在“数理化”上,放在“走遍天下都不怕”上,这样教育的次第是很低的。

在过去,古人讲究“道法自然”。春秋学什么,冬夏学什么。我们都是生活在大自然中,作为人——万物之灵长,我们的饮食因四季变化而不同,古人在学习的内容上也会根据四季变化相应调整。

退息必有——下了学,休息了,退下课堂,必有不是说可以睡觉了,还得有自习,还得进行学习。因为课上的这点东西,老师只能给你一些思路,给你一些启发。而教育不是知识的传授。韩愈的《师说》——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是放在第一位的,传道不是传授知识。

比如作文的学习,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一个自悟的过程,就像开花一样,每朵花都是自己开放的。虽然讲自悟,但是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不能说花自己开放,就不去浇水、施肥、培土了。这个浇水、施肥、培土的过程,实际就是起到一个启发的作用,起到举一的作用,起到触类的作用。自悟就是反三的过程,旁通的过程。要让他自悟,就是要给他时间,给他在课下有自习、领悟的时间。这就是退息必有)。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课堂上师傅领进门,下课后修行在个人。必有正业——就是课堂上老师把你领进门了,退息必有——自己要做到复习、领悟,修行就靠个人了。

讲两个概念——法门。“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法门——就是方法和大门。任何一个东西,不可能讲究竟,讲彻底。就像老子《道德经》里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以说,但说出来就不是那个道。法门,就是给你一个方法,但是这个方法不是最终的东西,只是一扇门。你能不能进去,还是要看你自己。老师的作用就是给你打开这个门,打开这个门是需要方法的。

有的人说“文无定法,法无定法”,也就是说写作文没有什么方法。“法无定法”的第一个字就是“法”,就是方法。作文没有什么方法,作文是文无定法,法无定法。我看到这种说法,就觉得这个人要不就是不懂,要不就是高手。法无定法之前第一个字就是法,就是方法。没有方法怎么把门打开,只有把门打开了,看到了里面的东西了,就不再需要门了。

《金刚经》里有一句话叫“如筏喻者”。学习,要像坐木筏过河。必须有一个木筏才能过得了河,但是过了河就得把木筏扔掉,否则成拖累。这是法门的意思。

第二个叫方便。也是佛学用语,不是现在说“提供方便”的“方便”。是两个意思:方法和便利。有的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听妈妈讲而喜欢听老师讲,就是你可能给了方法,但是没有给方便。你要给他好处,要提供一定的利益在里面。

比如,马路上或是过道里拥挤了,你总是说让让,这只是方法,没说方便。你说大哥,大嫂,麻烦您让一下,你得给他个便利,客气点儿。咱们上班也是一样,为什么上班?因为老板会发工资、提供升迁、学习的机会,所以咱们愿意上班。要是不给工资、升迁、学习的机会,咱们还上什么班?道理是一样的。这就是“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最终的结局是一样的,是不二法门。我们也在讲好好学习,天天上当,就是有便利在引导、牵引着我们,才能去好好学习。

退息必有居——让孩子有空间,有预习、温习、复习的时间,能学而时习之。而现状是我们的孩子哪有温习的时间?哪里有温故而知新的时间呢?切肤之痛,现在的孩子都不是为了学习而写作业,而是为了考试,为了考试合格而写作业,去复习,这个确实有问题。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是古代简单的乐曲。在学习音乐的时候,在弹琴之前,鼓瑟吹笙之前,要先练习基本的乐曲。你不去进行热身,就不能安弦,就不能正式地去演奏。为什么这么讲呢?这个类似于运动前,得活动活动筋骨,要把经络活动开。

为什么要练习操缦呢?这里面关键的字是“”,就是热身。运动是需要热身的,艺术是需要静心的。只有在心很定很静的时候,你才能把自己的身心沁入到音乐当中。比如写书法时,要注意凝神静虑,也需要一些方便,在一张不是正规的白纸上先写上两笔。

古人对“乐”非常重视。读过《孝经》,知道里面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移风易俗最好的办法就是音乐,因为乐理和伦理是相通的。我们通常知道,声音是音乐的一种。第一个层次,叫声,也就是自然所发出来的声音。比如打雷下雨,爸爸老虎吼,妈妈狮子吼,这都是声。但是这个声音是无序的、杂乱的。而且这个声,大家都能感知,是最低层次的。

引申过来,最低层次是什么概念呢?《中庸》最后一大段全是引经据典,其中一段,引自《诗经》“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这个话的意思就是教育人,要以德服人,就像《论语》里讲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真正的教育,真正的化民,是通过德来实现的,而不是嗓门大,不是脸色。“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真正的教育不是通过色,脸色很难看,不是马脸,你用很难大的嗓门去吼、去喊,去吓唬,末也。给你伸伸小拇指,很糟糕的方式。这个既讲到了教育也讲到了教化。所以做家长的千万不要大吼,有理不在声高,要和颜悦色,同样能教育好孩子。这是声。

第二个层次叫音——音律,旋律。音是有规律的,中国过去有五音,宫商角徵羽;从西方引进来的七音——哆来咪发唆拉西,音律是在声音的基础上,又经过了一级的加工,有了一定的规律、旋律。所谓的音里面又有正音、靡靡音之分。正音是好的音乐,让我们心情振奋;而听了靡靡之音,心就会堕落下去。

现在的音乐课,只能说是音课,算不上乐。因为乐是较高的层次,乐能起到教化人的作用。刚才上课之前,听听葫芦丝,感觉神闲气定,心平气和,这就是起到了调和心情的作用。乐就是能真正起到和世界、和自然有效地处于和谐、协调的状态,所以古人很重视乐。比如说咱们听《地道战》,听了以后情绪很兴奋。如果你听《天鹅湖》、《小夜曲》、《小夜曲》、《大悲咒》、《文殊心咒》,能够调和你的身心;哀乐听了以后,心情就很悲伤;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听了就有奋斗之心,说明音乐能够调和你的心情。

知道了这个道理之后,让孩子在乐中得到心情的调养,让他静下来,平和下来,这是最好的一种方式。因为现在不存在纯粹的乐,都是音乐,我们可以听一听让心情舒畅的音乐,不要去听那种激昂的,让人亢奋的音乐。这就是音乐的作用。

不学博依,不能安诗——博依,就是要博识,要善于比喻,善于赋予。有针对性来讲,就是要学习《诗经》。这里面知识非常多。

赋喻就是比喻,《诗经》里面花鸟鱼虫,天上地下,人情世故……知识点非常多。讲到这个,我们要讲比喻的重要性,比喻的好处,就是能够把艰涩难懂的道理,把难以言状的东西,更形象的表达出来,让人更好明白。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指的就是鸳鸯,通过鸳鸯这个象征物,马上我们可以联想到夫妇之间有怎么样的人伦。

《论语》说到“不学诗何以言”。《诗经》中很多成语,比如逃之夭夭,在水一方……实际上这个讲法不太深入,不能简单地说用的成语多,说出话来就美妙了。《论语》里面的“不学《诗》何以言”,除了有很美妙的成语、俗语之外,我们还要从兴、比、赋的角度去理解。

在《作文,多大点事儿》里讲过,实际上作文的技法、修辞就是兴、比、赋。——就是兴起。高兴了,开心了,总得有个东西引发你。比如:“今天天气晴朗,惠风和畅。我们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来到了游乐场”。“天气晴朗,惠风和畅”本身是个景,但是这个景引出了快乐的心情。所以我们说中国的文章,没有单独写景的,也没有单独写情,都是情景交融的,用一个字就是兴。

——就是对比,就是类比、借比、比较。“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类比过来,让人产生联想。

——就是对仗、对称的意思。汉赋或是骈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仗。再集中来讲,兴,比,赋,这三个意思是密不可分的。兴就是比,比就是赋,是三位合一的。学了诗以后,除了知识之外,还要更深入地去理解,兴、比、赋的方式。学了诗,才明白兴、比、赋,才能够会说话,才能说出妙言。为什么这么说呢?举个例子:东方红、太阳升。这就是兴、比、赋。真正的说话,不能说得那么直白。

昨天我们学的《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如果领导没文化,说话直白。只会说出“人才啊,人才啊,人才在哪儿啊?”如果领导说“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人家就知道,领导求贤若渴。这味道就不一样。曹操《短歌行》里面“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讲的就是帝王、领导与自己的部下和谐的气氛。你也不能说,领导好,领导棒,你请我们吃了饭、喝了酒,真是好领导。拍马屁也要会拍。要是学了诗,会说话了,就说“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领导要是有文化就明白了。不学诗何以言,学了诗说妙言。

《诗经》里面有很多东西,传统文化里有很多东西,我们要去学。比如说中国文化里面有很多吉祥物。吉祥物就是表法的,表象征意义的。《诗经》里面:蒹葭,有思念两情相悦的含义。

比如香象渡河,大象就是很吉祥的象征。有些家里面的雕刻,或是有些公共场所,放两只大象,就是端庄吉祥的意思。比如马、龙——龙马精神;三羊开泰;喜鹊、百灵、乌龟、百合、石榴、莲子、松柏、桃树,比如过生日,满月,结婚,我们可以不说那么多好听的话,我们送一束花,或者送一个吉祥物,我们都可以表法。这个讲的就是“不学诗何以言”,懂得了“兴、比、赋”,用于表达感情,甚至用这个方式写文章说话,就不会说何以言了,都会说了。

不学杂服,不能安礼。—杂服,有两层意思。一是服装,表面是说还没有学会在不同的场合穿不同的衣服;还有一个意思,杂服可以理解为杂事,通过柴米油盐酱醋茶,通过起行坐卧,来学习其中的礼仪,体会其中的礼仪。套用佛学的话,禅无处不在;套用《中庸》:“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所以我更赞同这个意思,杂事,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待人处事,知人晓事,处处都可以学习礼仪。按照过去的说法,杂事就是要学习洒扫进退,就是孩子一起床要泼水,打扫卫生。进就是禀告。退就是看见父母、老师、领导要学会退让,谦恭。

新上班的大学生,先不急着表现自己,要学会打水、洒水,扫地拖地。这就是洒扫进退,也就是通过这些事,明白怎么去和别人相处。

结合上下文来讲“官先事,士先志”——做官之前,先做事,先从一件一件的事做起。这里面就讲到了所谓的杂事,千万不要看不起杂事,每件事里面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细节就是魔鬼,细节能成就一切,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礼”——心诚、心敬的表现,就是礼数,礼节。心诚、心敬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来表现,形式就是礼节。很多搞教育的都在说要这么多繁文缛节干嘛?要辩证来看,繁文缛节的背后是要你达到什么目的。如果想让这些礼节浮于表面,再简单都是繁文缛节。如果有一颗谦恭的心,任何礼节都不能称其为繁文缛节。我们要看到形式和本质的联系。抛开了本质讲形式,多么简单的礼都是繁文缛节。抛开了形式讲本质,多么复杂的繁文缛节都是礼,这就是对的认识。比如说你参加婚礼,戴着草帽就去了,那不行。参加运动会时西服革履的,肯定也不行。形式和本质、内容要相契合。

有兴趣去看一看《礼记》里的另一篇文章叫《曲礼》,就是专门讲礼节的,非常繁琐。繁琐礼节的意义在于谦恭的心,为别人着想。《论语》讲“礼之用和为贵”。和是最高的境界,是和气,和谐、和平,要为别人考虑,要有恭敬的心。怎么达到和的标准?需要一定的形式,这样做才能够立得起来。所以《论语》讲“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立”的古体字是两横,然后是个“人”字。实际讲一横是天,一横是地,顶天立地,能够站立起来称其为“立”。过去的字特别形象。这个也是我写《启蒙篇》,介绍字的来源的原因。礼是人类区别于其动物的根本标志。动物会退让吗?不会。骂人衣冠禽兽,就是说不懂礼的人,无异于禽兽。所以说不学《礼》无以立。礼也。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兴,就是兴趣,欢心,欣喜。要开心、要高兴,才能把艺学进去。艺,指六艺——御、书。六艺的本质和最高境界是提高修养。

比如说射箭。《论语》、《中庸》里面关于射的描述很多,但是从没有一个去讲如何射箭,讲的是什么的呢?我们知道射箭也是需要平心静气,看现在的运动会射击比赛,运动员总是很平静、和缓地上来,全程很放松,然后正立,站得很稳,把弓拿得很稳,要一箭能够射中靶心,这就意味着心正身直,一往直前,直取目标,这才是射的境界。所以孔子说射者仁之道也,己正而后发。

御——驾车。现在各个城市都堵车,一堵车心就乱了,国骂也就出来了,说明你的情绪不稳定。同样跑长途高速的时候,爬山路的时候,要尽量让心安静下来,你才安全,所以我们要慢,不堵心;要稳下来,不管是在羊肠小道上,还是爬坡的山路上,无论如何,心要稳、心要安。这才是道德学问的高境界。

,我们讲过“文由心生”。没有心生就无法产生文,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立意。立意就是正知正见,没有正知正见,心安不下来,怎么能有大格局?怎么有高远的立意?心要静下来,安下来。写书法也是一样的,《启蒙篇》里讲了一个朱熹学书法的故事,心正则字正,心不正则字不正。学书法不是说学会了一门技法,更高的境界还是调养心身。

数——可以简单理解为算数,其实包括天文地理、节气、天干地支等等,都需要数。知道为什么有十八层地狱吗?题外话,读过《心经》就应该知道了,六根六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还有六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就是十八个识。但凡有一个走入偏道了,就可能入地狱了。这就是数的关系。为什么《易经》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是数。

回顾一下。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这里面的“安”字,真的需要认真体会。有个词,安乐。不安怎么能乐呢?首先要安,安其心。孩子为什么会叛逆,反感学习,虽然原因很多,但作为家长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安的环境,我们讲安居乐业。不能浮于表面的说安居才能乐业。深的来讲,安是心的安,把心安居下来了,才能很快乐地去从事工作,从事技艺的学习。

比如弹钢琴、游泳、画画。六艺——。都是很快乐的事情,但为什么孩子学着学着就不爱学了。因为你没让他安下来,安不了就乐不了。同理,学习语文、数学、英语,应该是乐在其中的事,可是为什么有的孩子没有学进去?原因是因为他没有安下来。比如群里讲作文,孩子情绪很大,就是因为没让他安下来,让孩子处于焦躁、焦虑的状态。居不能安,怎么能够去乐业呢?心的住所安不下来,怎么能够去乐业呢?不是身体的居所,是心灵的居所让他安下来。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这个讲得很好,忍不住拍案击节。什么叫藏焉?比如我们学《金刚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唐三藏法师,佛学里面有个地藏菩萨,zàng)就是深藏cánɡ)、埋藏的意思。理解了它的本义,就是要把老师的教诲深藏于心。深入一门,要有深心、深信、深行。藏就是深的意思。

信一个东西听的有道理,过后就忘记了,这是表面的信。要深信不疑,才能深行。《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深就是深行,深信。深心了,才能深行,才能比别人做得更多。这就是《中庸》里面讲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才叫深行,不能深行就没有深信,没有深心。也就是前两天讲的念念相续,这个念头始终不断,这就是藏焉。

修焉——去落实修心,修行,修身。我们有时候把修行,错误地理解为只有出家人才修行。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要修行,做得不对,反思忏悔了,就是修行。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比如说教育孩子今天狮子吼了,使用无影脚了,觉得这样做不对了,就要改正过来,就是修行。宗教的教是教育的教,不是教派的教,一切宗教都是在教化。

息焉——就是休息。不会休息的孩子是不会学习的孩子,要是一个孩子整天在那里学习,也许他学进去了,也许就学傻了,就变成书呆子了。总得要休息,没有休息,哪有持续的动力?这个休息就是要安心,要退下来。为什么学校要有两个假期,就是要息焉。我们每天要注意休息,不然成绩提高上来了,身体却差了,那是没有用的。你的心灵得不到调息修养,考100分都没用。人生是场马拉松,不在乎这一刻的冲刺;人生像龟兔赛跑一样,看谁最先跑到终点。早开的花儿未必艳,上去你就百米冲刺,搞得自己非常疲惫,人生这一辈子呢,要是因为疲惫早早就眼花、耳背、腰驼,人生就失去很多乐趣了。

游焉——读古文没有标准答案,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要会意。游就是游山玩水,旅游观光,逍遥游,要把身心放开来,让身体行万里路,心灵更要畅游起来。不能把眼光和心胸就放在课本上,还要有大格局,我们的心胸要出于课本,高于课本。还要看很多的书,与圣人、经典、名家对话。身体,也要让它游动起来,游山玩水,纵情于山水,让心胸放达起来。游和乐(yuè)的意思一样的。音乐可以调养人的心灵,游同样可以起到和乐一样的效果。到了一个地方,熟悉当地风土人情,站在大海边,站在沙漠中,站在长城上,哪怕不知名的山上,吹吹山风,在山上喊几声,空谷传音,都是有好处的。

所以这八个字,藏焉,修焉,息焉,游焉都是培养君子之于学也。这才是真正的学习之道。

明白了前面的几个安:要安于弦,礼,学。因为心安了,所以就能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既有紧也有松,既有严也有宽,这个次第就是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如果真的达到了,就“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能够特别喜欢老师,亲近老师。反过来,用写黑以白的技法,不安其学则不近其师。孩子为什么不喜欢老师,为什么不喜欢这个科目啊,因为你没让他安,所以不喜欢。安其学就乐其学、亲其师了。

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能够和同学相互切磋,和睦共处。信其道——他才能听你的话。如果你不能安其心,孩子就不能信其道。这是辩证的关系,如果不安其心,即使你说得头头是道,也没有效果。

所以我们要让孩子真正安下来,才能做到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能够亲其师,信其道。佛学里有句话“信为道德功源母”信是根本,佛经里还有信、愿、行。信才有愿望,有愿望才有行动。我们结合今天的课程来讲,你要信其道,不一定是掌握了至上至善的真理,就能信其道了,还要安其心,要提供法门,提供方便,要让他安心。

《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如果能够做到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安其心了,做到安了,就有敬在里面。道生一,一生二,生出恭敬之心。

亲其师,信其道。——就有谦逊的态度了,有了谦逊之心,就有了精进之心,谦逊则精进。学过《大学》就知道“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敖惰——骄傲就会懒惰,就是满招损。敖惰的反面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有了谦逊之心,有了精进之心,谦逊则精进。

——就是务实,要脚踏实地,不虚化,不浮于表面。时——把握时机,刚猛并进,争分夺秒。一句俗话“老牛亦解韶光贵,不等扬鞭自奋蹄。”安其心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就有了。

敏——敏锐,智慧,聪明,愿意向所有的人,去学习、请教。敏于行而慎于言,在行动上能够更快捷、更有效率。

厥修乃来——就是他的修养、学问自然而然就来了。就能达到敬孙务时敏。这就是讲的润物细无声。《道德经》里讲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把一个点、一个根本抓住了,大树自然就成了!

 

讲评时间:2013517日晚

欢迎朋友们加入免费公益群学习

QQ群(群号:150347011YY群(群号:5544410、频道:320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