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作文都要派遣一个“意”----《早晨的雾》

标签:
亲子作文教育 |
对于文章的立意,可以正面引导,但切不可人为拔高。
整得跟高大全,伟光正一样,显得战无不胜的样子,就不太好了。
作文讲评《早晨的雾》
整理:广东-向梅、河北-青心、榕-春日迟迟
讲评时间: 2013年1月24日上午
----------------------------------------
【原文】
早晨,我拉开窗帘一看,外面白茫茫的。哦!原来,是起雾了。
远处,高大的山不见了,像是被魔法师一夜之间变走了。天变矮了,地变高了,天和地都接在了一起,分不清哪是天哪是地。
早晨的雾真是神奇啊!
非常老师:您好!我是52群的浙江超超妈。
儿子超超八岁了,上二年级,开始接触作文了,但我自己的水平有限,一直苦闷着不知该怎么指导他。所幸,八月底时,一位热心的网友向我推荐了您的博客,她建议我多看看。我进去看了后,才恍然大悟,作文,多大点事儿啊!于是,忙又从网上买了一套《作文,多大点事儿》的书,边看书,边听老师讲课,真的是受益匪浅啊!平时,我经常把老师讲解过的作文打印出来,回家后再一一说给孩子听。前两天,我跟孩子讲,非常老师要开展征文活动了,你要写一篇去参加吗?孩子一听,跃跃欲试。我告诉他,要是得奖了,还能得到非常老师签名的书哦!小家伙更加兴奋了。
下面是孩子写的一篇作文,因为前几天的一个早上雾很大,所以就写了这篇
【讲评】
这几天,一有空,就在看孩子们的作文,越看越欣慰。群里文字整理组的妈妈们,在评论这次征文中的作文,都特别地感叹,说每篇都是好作文,难以割舍。
也有妈妈说,在学习非常作文之前,如果看到这篇作文,不相信这是一个二年级小朋友写出来的。确实如此。早在两年前刚建这个群时,来讲评的小朋友的作文,像样子的不多。现在看,越来越多的孩子的作文真是棒极了,精彩极了。
在正式讲作文前,针对新进群的妈妈,还要谈一些理念性的东西。有一些人认为:多读书,就能写好作文,所以孩子一定要多读书。总的来说,这句话是没有错的。但有心的人,就会去推敲、琢磨。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有一个病人,我们可以对他说:“你要吃药。”但如果说对他说:“你要多吃药。”这恐怕是不妥的。换句话来讲,吃药也要对症下药。学习、看书、写作也是如此,实在不能够简简单单地说“多看多读”。
如稍加分析,也能体会到,在现实中虽然有人读了很多书,但不会写作的还是大有人在。问题在于,不少人自信地认为:写作,实在是没有什么方法可言。
有的人讲:文无定法。能说这句话的人,要么是绝对的高手,要么就是狗屁不通的低手。绝对的高手,之所以说文无定法,是因为他确实把很多的方法了然于胸,融会贯通。站在了一个高处,看到了条条大路通罗马;狗屁不通的低手,连马路都没看到,然后就说文无定法。去罗马,不需要路,潜水去也可,爬着去也可,飞着去也可。可以说,一切的艺术,在成为艺术之前,都是技术。一切的技术,经过千锤百炼,唯手熟尔,都能成为艺术。
看与作文、语文学习的书,与平时生活中的看书,不是一回事。笼统来说,学习作文是语文,其目的很直接,就是要提高对于文字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其学习的方法,就要精读、要揣摩、要训练。平时生活中的阅读,是积累,是储存,其目的比较宽泛:可以是天文、地理、历史的学习,也可以是思想情感的体验,也可以是一个故事,一个哲理的感悟和共鸣。前者是文字表达的能力,后者是人生素材的积累。其两者目的、方法,截然不同。
不学习写作之法,光靠平日生活中多读书就能写好作文的人,有,但却是少数。
讲到法无定法,只有两种人:种是绝对的高手,一种是绝对的低手。再打个比方:比如说餐馆里戴着最高帽子的首席大厨师。他做出来的菜,哪怕是家常菜,怎么做怎么好吃。他可以是菜无定法,因为一切方法、工序、佐料他都了然于胸,所以他说菜无定法。可以理解,这是高手之言;还有一种,压根就不会做菜的,他便会告诉您,烧火、做饭、做菜没什么方法,油、盐、酱、醋一股脑地往锅里放,就可以做出饭菜来。菜无定法,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咸了加糖,甜了加盐。这样的讲法,实在是没有可取之处。
回到本文上来,本文中写的是早晨的雾。笼统地来说,就是一个单纯写景的作文。对于孩子的作文,还有一种错误的观点,就是非要整一个“意”在里面。作文要有“意”,这是一点不假的。但不少人会误以为,这个“意”,就是意义的“意”,是狭义的“意”,好象不写点人生的感悟,不喊点口号,不扯个标语,不喊爱国爱家爱人民,就不是“意”。这是十分荒唐的。所谓的“意”,应是一个广义“意”的。对一个美景的描写,对一个事情的记录,对一个事情的困感、疑问、不解等等,都是“意”。不要荒唐地认为,非要在文章的最后,说点人生哲理,喊两句口号,就是“意”。这不是“意”,这是“臆”。
当然,从人生的态度上来讲,可以做一些正面的、积极的引导。如果一篇作文,非要有狭义的“意”在里面的话,在《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中讲过一个观点:正知、正见、正思维的“意”,就是好的“意”。对于这个“意”,可以正面引导,但切不可人为拔高。整得跟高大全,伟光正一样,一切都显得战无不胜的样子,就不太好了。
本篇作文写得好,自然就不必多讲了。无论是从结构上,还是技法上,都运用得十分娴熟。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在文中:远处,高大的山不见了,像是被魔法师一夜之间变走了。天变矮了,地变高了,天和地都接在了一起,分不清哪是天哪是地。在这里,还是运用了“对称”的技法,就显得十分的有“意”——意境的意。
怎么来体会这个意呢?讲课的时候,或是在书中,常常举一个例子:《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意境很美。美在哪里?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远的、近的,多的、少的,静的、动的,黑的、白的。整个画面立体丰富,远处的山与路(径),近处的人与舟;多的千山与万径,少的人与舟等等。一下子让画面很有味道地呈现出来。本文中的:高大的山不见了......天变矮了,地变高了......就呈现出了这样一个美境深意。
由此也可见,写作文并非需要好词好句。就好像是画画一样,并非说要外国进口的高级颜料才能画出画来。中国画,几块钱一瓶的墨汁,加上水,淡妆浓抹总相宜,如果还纠缠于字句的辅导是不妥当的。不客气地讲,只会讲好词好句,那是不合格的。这也正像教英语的,整天让孩子们背单词,眼光与视线只局限在字词上,那也是不合格的。
再回到本文上来。在本文的身子中:路上,一辆辆的车子,都睁着明亮的眼睛,象蜗牛一样慢慢地爬行。路边,大树、房子都穿着一身白白的纱,朦朦胧胧的,像一个个蒙着面纱的姑娘。好漂亮的白纱啊!我伸手一抓,想扯一块给妈妈,可是手心里什么也没有。赶早路的行人,还没走出几步远呢,就像仙人一样飘走了。
像蜗牛一样慢慢地爬行;
像一个个蒙着面纱的姑娘;
还没走出几步远呢,就像仙人一样飘走了。
作文要想写得生动,方便的法门在于“六根六尘”。在“六根六尘”诸法当中,用得最多的当属色法,也就是把眼睛看到的写下来。其次是意法,简单来说就是比喻。比喻是什么?就是打比方。就是借这个物去比对另一个物。在中国古代的修辞里,最讲究的就是兴、比、赋。比喻,就是兴比赋里的“比”。意法之后,用得最多的,就是声法。所以言之有物、言之有意、言之有声,要成为孩子们写作文的一个“笨”口诀,记下来,变成一个有意识的主动行为。
总体来说,本文是一篇很值得欣赏的作文。如果还有什么不足的话,那就是有两点,值得商榷。
一、在开头:早晨,我拉开窗帘一看,外面白茫茫的。哦!原来,是起雾了。
在这个开头中,有一个感觉,就是这个“我”字略显多余。是不是可以去掉,值得商榷:早晨,拉开窗帘,外面白茫茫的。哦!原来,是起雾了。
二、在正文中:路上,一辆辆的车子,都睁着明亮的眼睛,象蜗牛一样慢慢地爬行。路边,大树、房子都穿着一身白白的纱,朦朦胧胧的,像一个个蒙着面纱的姑娘。好漂亮的白纱啊!我伸手一抓,想扯一块给妈妈,可是手心里什么也没有。赶早路的行人,还没走出几步远呢,就像仙人一样飘走了。
顺序调整一下:把赶路的人,“赶”到“蜗牛”的背后;最后留下“想扯一块雾给妈妈”,会更有一些余味:
路上,一辆辆的车子,都睁着明亮的眼睛,像蜗牛一样慢慢地爬行。赶早路的行人,还没走出几步远呢,就像仙人一样飘走了;路边,大树、房子都穿着一身白白的纱,朦朦胧胧的,像一个个蒙着面纱的姑娘。好漂亮的白纱啊!我伸手一抓,想扯一块给妈妈,可是手心里什么也没有。
是不是调整一下顺序会更有一些余味?
【原文】
|
【点评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