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主人翁”起一个符合性格特征的名字

标签:
亲子作文教育杂谈 |
分类: 初级写作班 |
-------------------------------------
《一对好朋友》,是一篇二年级小朋友的作文,写得非常好。
星期六、日晚上,在YY语音里,我们对低年级的期末考试作文进行了一些辅导。低年级的作文,从形式上看,有看图作文,有提示性的作文等等。无论是什么形式,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低年级的作文具有童话性。也就是说,低年级的作文不具备写实性。笼统来说,也就是写一些猫啊、狗啊、鱼啊、虾啊、公主啊、王子啊、狼啊、兔啊之类。所以低小作文的写法。除了平时讲的“四个对称”、“六根六尘”、“作文八法”以外,还有几个要素,是需稍加注意的。
一要给故事或者是看图作文的主人公起个名字;二要结合低年级的特点,要让文字有声音,也就是要记得用声法来写出要写的人与事;三不忘意法。这个问题我们一直在强调的,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作文没有意法,文章将会怎么样?意法在任何时候都格外重要,在低幼作文中,也不能轻视。
本文也具备了这三点要求,这也是今天讲这篇作文的主要原因之一。
来看第一个要求:为主人公起个名字——文中小作者给两头小象分别起了小红与小白的名字。
第二个要求,让文字有声音。本文中的声法运用得特别好。
比如:只见它们把鼻子浸在海水里,吸足了水,扬起鼻子,向大海远处射去。只听“嗖”的一声,两道白色的水柱。
再比如:小白点点头,将鼻子卷在椰子树干上,它轻轻地摇晃树干,两只成熟的椰子从树上“啪、啪”地掉了下来。
文章里用了“嗖”来表示喷水声音,用了“啪啪”来表示椰子掉下来的声音,十分具体、形象、可感。再加上小红与小白的对话——也是声音,所以本文就言之有物,言之有声。让文字有声音,这个意义我们讲得很多,大家细细地去看书。总的来说,就好像我们看电影、看广告一样。如果电影无声,那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如果广告没有声音,可能它的诉求就不易理解。电影也好,广告也好,一定要通过声音打动人。同样,作文也要通过声音来打动人,要想得高分,那也就要提醒小朋友,靠“轰轰隆隆”、“哗哗啦啦”的声音把老师打动了。
第三个要求,就是作文的意法。在本文中,总的来说就是一个大意法——童话。但从文字的角度来讲,小朋友有一个意法写得十分生动巧妙:两道白色的水柱,从两只小象的鼻子里窜了出来,像在空中架起了两座弯弯的水桥。从修辞的角度来讲,意法就是比喻、是拟人、是夸张。换句话来讲,就是经过大脑处理过的,并不是现实真实反映的东西。但我们要学会化繁就简,不要跟小朋友讲那么细。别一下子又是比喻、又是拟人、又是夸张的,十八般兵器全抬出来的,那是虾兵虾将。孙悟空的武器只有一个金箍棒,牛魔王的武器是混铁棍,铁扇公主的兵器是芭蕉扇。大家看《西游记》或是动画片,抬出十八般兵器的是不是虾兵虾将?
所以看到这篇作文的时候,真让人眼前一亮,写得特别好。
还要来看看这篇作文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不知是妈妈上传作文时的操作问题,还是作文本来就写成这个样子。本文从形式、品相上看,本文没有头,没有脚,没有段。最近,我在写一本关于作文启蒙的书。有的妈妈问,作文为什么要有格式,作文为什么要有头身脚,作文的这些格式不就成了八股文了吗?道理不用讲多深刻,只举一些例子来说明:一匹马,可以分成马头、马身、马尾;一座山,可以分成山峰、山腰、山脚;一辆车,可以分成车头、车身、车尾;一棵树,可以分成树梢、树身、树根;一个人,也可以分成头、身、脚;哪怕一只杯子,也会分成杯口、杯身与杯底(座)。一首歌或是一首曲子,也会有开头、中间与结尾。之所以这样分,是为了更容易识别、说明一件事物。如果一篇作文,没有头、身、脚,也没有帽、衣、鞋,那就不容易识别,不容易读看,不容易理解。
再说段落的问题。段落的问题,跟电影中切换镜头是一个道理。我们再举个例子来说。作文中,段与过渡,就像是公共汽车与站台的关系。汽车到了站,要停一停,下了旧人接上新人,再接着走。如果一口气从起点杀到终点,过而不渡,那叫甩站;如果到了站停下不走,渡而不过,那叫抛锚。既然把过渡喻作站台,所以站名就不能相同,要各有千秋。但有些小朋友写作文的时候,喜欢“然后”、“然后”、“然后”,一直“然后”下去,起点叫“然后”,终点叫“然后”,站站是“然后”,一直到最后。甚至有的小朋友连站名都不报了,段也不断了,一气呵成,一站到头。反映出作文段落之间没有处理好过渡的自然衔接。当然,我们还可以换个角度来讲,叫“人要呼吸,文要透气”。
总之,本文中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没有头、身、脚。解决方法就是要给文章分段。段者站也。
第二个问题,还要讲开门见山。本文的作文题是《一对好朋友》,那我们就要开门见山说这一对好朋友。而本文的开头是这样的:一天,阳光灿烂,一对好朋友小象小红和小白来到海边散步。原文中的头,有两个问题,一是开门见山的“山”,重点似乎在“散步”上;二是结合全文,理应不在“散步”上,似乎用“玩耍”更为妥当一些;三是小朋友给主人公分别起了小红与小白,这个意识很不错。但需要注意的是,如起的名字能与主人公的性格特征相契合就更棒了。如说小红,似乎会让人联想这个象是红颜色的。所以,不妨分别起一个叫“灰灰”——取大象灰色的皮肤之意;一个叫壮壮,取身强力壮之意——看后文,不就是那个壮壮(原文中的小白)用长鼻子去摇晃椰树吗——如果身不强力不壮,能把椰子摇得“啪啪”直掉吗?总之,不管起什么名,如能与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与文中的故事情节相契合,就更为有趣了。
再来总结一下:一,要有头、有段、有站。二、开门见山要更加突出“一对好朋友”这个主题。三是起的名字,要更契合主人公性格特征与故事情节。这样,我们在尊重小朋友原文的基础上,稍加改动,就会是一篇更好理解,更为有趣,思路更为清晰的作文。
灰灰与壮壮是两只大象,它们是一对好朋友。这样开门见山的头,是不是更加贴近主题。
一天,阳光灿烂,灰灰与壮壮来到海边玩耍。只见它们把鼻子浸在海水里,吸足了水,扬起鼻子,向大海远处射去。只听“嗖”的一声,两道白色的水柱,从两只小象的鼻子里窜了出来,像在空中架起了两座弯弯的水桥。在这里,我们把“散步”改成了“玩耍”,是不是就更为妥贴一些?
接下来是对话。如果看过前面为大家提供的两个网址的范文,就可以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断句了:
它们开开心心地玩了好一会儿,灰灰说:“壮壮,我口渴了。”
壮壮问:“灰灰,你想喝什么呢?”
灰灰看了一下四周,对壮壮说:“就喝椰子汁吧!”
壮壮点点头,将鼻子卷在椰树上,用力地摇晃起来。两只成熟的椰子从树上“啪、啪”地掉了下来。
壮壮用鼻子卷起一只椰子递给灰灰。
这样是不是就更为清晰了?
最后的脚是:它们坐在椰子树下,一边喝着美味的椰汁,一边高兴地聊着天。
【原文】 一天,阳光灿烂,一对好朋友小象小红和小白来到海边散步。只见它们把鼻子浸在海水里,吸足了水,扬起鼻子,向大海远处射去。只听“嗖”的一声,两道白色的水柱,从两只小象的鼻子里窜了出来,象在空中架起了两座弯弯的水桥。它们开开心心地玩了好一会儿,小红说:“小白,我口渴了。”小白问:“小红,想喝什么?”小红看了一下四周,对小白说:“就喝椰子汁吧!”小白点点头,将鼻子卷在椰子树干上,它轻轻地摇晃树干,两只成熟的椰子从树上“啪、啪”地掉了下来,小白卷起一个椰子递给小红,它们坐在椰子树下,一边喝着美味的椰子汁,一边高高兴兴地聊着天。 |
【点评文】
它们开开心心地玩了好一会儿,灰灰说:“壮壮,我口渴了。” 壮壮问:“灰灰,你想喝什么呢?” 灰灰看了一下四周,对壮壮说:“就喝椰子汁吧!” 壮壮点点头,将鼻子卷在椰树上,用力的摇晃起来。两只成熟的椰子从树上“啪、啪”地掉了下来。 壮壮用鼻子卷起一只椰子递给灰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