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说《过秦论》之十二

标签:
杂谈 |
分类: 国学 |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整理者:重庆豪儿妈、浙江作妈、江苏通妈
讲解时间:2012年10月21日晚上
--------------------------------
原文(片段):秦孝公据淆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而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鬬(dòu)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头几讲,讲到始皇帝、二世以及子婴三人,刚愎自用、闭塞言路,结果是“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从而提醒后世“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如果讲始皇、二世与子婴是“此时”的话,这一段,便算是“数典忆祖,慎终追远”,从秦家王朝的发展来看秦家王朝的灭亡。
本段大意是,秦国从孝公开始,凭借崤山与函谷关“进可攻、退可守”的地理优势,占有着雍州这一大块土富民强的地盘,君臣同心、文武合力,在守住故土的基础上,起了向东窥视周王朝的野心。他们志向不小,大有革故鼎新、更江换河、一统天下之志。——“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时,孝公在商鞅的辅佐下,对内实行积极地变法,重视农业生产,为进一步东扩做好物质上的准备;对外加强军事,在做好防守的基础上,实行连横的战略,对各个诸侯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所以,在秦孝公这一代,很轻易地就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这里的拱手,是轻而易举的意思。《千字文》里的“垂拱平章”,意思就是垂依拱手,天下太平。拱手是行个拱手礼,表示不做什么事、不用花什么气力就天下太平,无为而治了。
以上是这一自然段的文字意。
这里有必要再来回顾一下秦国的发家史。大体上有几个阶段。
一是秦国的始祖:秦之先伯翳。颛顼有个叫女修的孙女,织布时看到有只神奇的鸟落了一只蛋,吃了这只蛋,之后就生下了大业。大业娶了一个部落的女人,生下了大费。大费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舜赐给他一个姓氏叫赢,大费就是伯翳;
二是开国之父:秦襄公。因为护送周平王往东迁都到洛邑有功,被封地进爵。“秦兴,邑于西垂”——在黄河以西有了一块地盘;
三是一代霸主秦穆公。在秦襄公固有产业的基础上,穆公开始搞房地产业开发,开始“稍蚕食诸侯”向东扩大地盘。秦穆公与齐桓公,是同一时代的人。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中第一个称霸的人。齐桓公死了以后,城头变换大王旗,下一个举旗为霸的,则是秦穆公。
在前面略略提过秦穆公的几件故事。一是秦穆公“赦食马之报”的故事。二是秦穆公重用“五羖大夫”百里奚与蹇叔的故事。三是说到过的“蹇叔哭师”的故事。
在这里,接着蹇叔哭师,再讲一段穆公的故事。当年,为了东扩,穆公没有听从“五羖大夫”百里奚与蹇叔的劝告,派了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两个儿子西乞术、白乙丙,去攻打郑国,结果没有成功。他们在回来的路上,经过崤山时中了晋国的埋伏,全军覆没。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人被活捉。幸好当时晋文公的夫人——穆公的女儿说情,把他们三个人放了回来。
《史记》:晋君许之,归秦三将。三将至,缪公素服郊迎,向三人哭曰:“孤以不用百里傒、蹇叔言以辱三子,三子何罪乎?子其悉心雪耻,毋怠。”遂复三人官秩如故,愈益厚之。
三个人回到了秦国,秦穆公穿着素服亲自到郊外迎接他们。三人表示打了败仗,是有罪之臣。穆公却哭着对他们说:“是因为我没有真诚地听从百里奚、蹇叔的意见,从而让你们受到了奇耻大辱,你们有什么罪呢?你们准备全力洗刷这个耻辱吧!”不仅恢复了三个人的原职,而且更加优待他们。这就是秦穆公的将将之道。
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先看原文:
三十六年,缪公复益厚孟明等,使将兵伐晋,渡河焚船,大败晋人,取王官及鄗,以报淆之役。晋人皆城守不敢出。于是缪公乃自茅津渡河,封淆中尸,为发丧,哭之三日。乃誓于军曰:“嗟士卒!听无哗,余誓告汝。古之人谋黄髪番番,则无所过。以申思不用蹇叔、百里傒之谋,故作此誓,令后世以记余过。”君子闻之,皆为垂涕,曰:“嗟乎!秦缪公之与人周也,卒得孟明之庆。”
文字意:过了几年,穆公看条件成熟,又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为将,带兵伐晋,以雪前耻。后来西楚霸王在与章邯的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的壮举,也许是跟孟明视学来的——渡河焚船。结果大败晋军,夺取了晋国的“王官”及“鄗”(hào),报了上次崤山之仇。
晋国人害怕得固守在城中不敢出战。于是缪公乃自茅津渡河,封淆中尸,为发丧,哭之三日——于是秦穆公亲自渡过黄河,为上一次在崤山战斗中的将士们收尸办丧,并痛哭三天。穆公在丧礼中发表誓词:“将士们,不要喧哗,听我讲。我告诉你们,古代人在有事的时候都要向白头发的老人请教,这样才不会有过错——正所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这样讲的目的,就是要重申,当初我没有听蹇叔、百里奚的劝谏,才导致了崤山之败。所以我在这里发誓,让后代子孙们记住我的过错。”
贤明的君子们听到了誓词,都感动得流出了眼泪。他们感叹地说“穆公在用人方面是多么完美周全啊。这样的用人之术才得以让孟明视有洗雪耻辱、重新做人的机会”。据史料记载,在穆公祭奠将士、发表誓言的地方还专门立了一块纪念碑。
讲到这里,来对比一下穆公与始皇帝、二世、子婴的做法,有大的差别。一个领导人,能够大胆、真诚地承认自己的过失,是需要多大的心胸与勇气。特别是,一个国家能够为自己的失败,树立一块纪念碑,需要多么大的政治智慧与眼光。
这样代表耻辱、灾难、不光彩的纪念碑,在德国有,在日本有,在美国也有。
纪念碑的价值更在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纪念碑的内容更应该是失败,教训与耻辱。同理,一个国家的历史也如同纪念碑一样,内在的价值应该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的内容更应是失败、教训与耻辱,而不应是歌功颂德,不应是歌舞升平,不应是光环与光辉。
如果,一个国家的历史写成了复兴与盛世,写成了太平大治,就会让人在歌舞升平中丧失警醒的头脑、反思的勇气。当我们的历史被写成光辉灿烂的文明,写成四大发明,写成了赞歌一片时,我们其实已经落后了。历史在让人痛苦面对的时候,才会赢得新的未来。当历史变成自豪史时,光明未来的机会,就消失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