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作文名作赏析类 |

整理者:浙江-贝妈、江苏-懿妈
今天讲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里的一篇文章——《触摸春天》。
邻居的小孩安静,是个盲童。
春天来了,小区的绿地上花繁叶茂。桃花开了,月季花开了,浓郁的花香吸引着安静。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早晨,我在绿地里面的小径上做操,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安静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我几乎要喊出声来了,因为那朵月季花上,正停着一只花蝴蝶。
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我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安静。我仿佛看见了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一瞬间,我深深地感动着。
在春天的深处,安静细细地感受着春光。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此刻安静的心上,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
我没有惊动安静,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在这个清香袅袅的早晨,安静告诉我这样的道理。
本文的讲评,我们不从艺术的角度来讲,而是单纯地从写作的角度来讲,来看一些写作技巧以及我们平时讲过的一些原则、方法。本文的题目是“触摸春天”,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到题目里面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触摸”,一个是“春天”。第二个问题:春天怎么触摸?触摸春天,是什么样的过程?第三个问题:仅仅是触摸春天吗?触摸春天的后面还包括了什么样的意思呢?
这是我们分析本文要把握的主线。大家预习时,有几个要点需要认真思考:第一是盲童安静与春天的关系;第二是“我”与安静的关系;第三是春天与蝴蝶的关系。换句话来讲,在本文中关于“春天”与“触摸”有几个要素:一个是安静,一个是“我”,一个是蝴蝶。如何将这三个方面写得立体,写得多样?这是本文中的一个亮点。
本文是一篇叙事性的文章。平时我们常讲记事与写景是一回事,从来没有一篇文章是单纯写景的,也没有一篇文章是单纯记事的,本文将记事与写景融在了一起。这是本文的第二个点。
我们下面就来看本文的开头:邻居的小孩安静,是个盲童。为了表明不是看到春天,而是触摸春天,所以,“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交待本文的主角是个盲童。
再来看下一句:春天来了,小区的绿地上花繁叶茂。桃花开了,月季花开了,浓郁的花香吸引着安静。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这一段是一个略写,是一个泛写,也是一个粗写。讲的是春天,春天里的小区,小区里的花,由大到小,由远到近。
写作是要讲顺序的,顺序是什么?就是逻辑。在这里还有两点是需要体会的:一是,桃花开了,月季花开了——对称句;第二个需要体会的就是色法与香法的结合。小朋友们在写东西的时候,往往只会色法,只会写眼睛看到的东西。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就很单调,所以我们要提醒孩子:让文字有味道,让文字有声音,这样的文字,才是立体多维的文字。
大家可以通过前几天我们讲的古诗来体会。今天,我们再来讲一首古诗:
山亭夏日(唐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画意】:作者以重彩描绘的手法:从绿树阴浓,到楼台倒影。从池塘水波,满架蔷薇,疏密结合,有色有香,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温和的夏日风光图。
密与疏,倒与正:密、正——绿树阴浓;疏、倒——楼台倒影。
实与虚:实:绿树、楼台;虚——阴浓、倒影。实,表示实景,虚,表示主观感受。
动与静:静——绿树阴浓,楼台倒影;动——帘动微风起,蔷薇一院香。
明与暗:明——微风起;暗——一院香。明是起因,暗是结果,两者暗合。
意法与香法:水晶帘动微风起: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满架蔷薇一院香:微风起时,花香洋溢,芬芳醉人,为幽静的蔷薇小院增添了气息。
在本首唐词中,短短二十八个字,通过山中的一个亭子,把夏天写出来。写得多姿多彩,立体厚重。
这首诗中的描写有绿色,有银光;有微风,有花香;有正景,有倒影;有色法,有意法,还有味法。这才是立体多维的。
我们来看本文。有绿地,有红花;有花开,有花香。这样的文字,所呈现的就是立体的画面。
为了让大家更有一些体会,我们不妨重新来温习一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有色法,有声法,有意法,有触法;有动物,有植物;有空中飞的,有地上爬的;有大的,有小的。这样立体地写,才如正文中写的一样:“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所以,我们要想学习作文,学习文章的写法,就要跟着名家学,要从名家那里把握精髓,汲取营养。
下面,我们来看正文:
早晨,我在绿地里面的小径上做操,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安静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我几乎要喊出声来了,因为那朵月季花上,正停着一只花蝴蝶。
由粗写、泛写、略写到细写。就如拍电影一样,先给一个远景,然后镜头慢慢回拉,画面渐渐变大、变清晰。
刚才我们提到了几个关系,现在出现了第一组——“我”与安静的关系。我在做操,安静在穿梭。一个盲童穿梭?似乎有点什么不对劲的,怎么不改成穿越?哈,说句笑话;第二个,我们要体会的技法是: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这句话是什么技法?正话反说。
我们经常讲,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法,是孩子写作文凑字数的技法,也是强化表达主题的方式。比如,我们说:把手举起来,脚就别举了;要做什么,不做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这就是正话反说。这样的例子,生活中比比皆是:你要休息,不要工作了;你要吃多点,别饿着了;大家好好听课,不要乱发言。我们最熟悉的当前和谐社会所提倡的“八荣八耻”,就是典型的正话反说。
安静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我几乎要喊出声来了,因为那朵月季花上,正停着一只花蝴蝶。
这里我们要学习的是顺序。什么顺序?停下来——伸出双手——伸向月季花,动作的顺序。在本段中把三个关系交待清楚了。一:“我”与安静的关系;二:安静与蝴蝶的关系;三:“我”是一个观者,安静是一个主角,通过安静的触摸,“我”也触摸到了春天里的某种东西。
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在本段与上段中,有两个地方需要我们学习、体会。上段中有一句——在花香的引导下,在本段中——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属驴头不对马嘴句。有一些老师会把它们当成是一个病句,其实不然。花怎么能引导别人呢?灵性怎么能抓住蝴蝶呢?但正是因为用了这个引导的花香,灵性抓住蝴蝶,文字就有了趣味性,可读、可品、可回味。
刚才,我们讲到前段中体现了两个关系。一:“我”与安静的关系;二:安静与蝴蝶的关系。安静与蝴蝶的关系算是搭上脉了,是通的。而“我”与安静的关系原先是各顾各的,不搭界的。现在,一句话——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与其说是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不如说成是“我”来到了一个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两者不搭界的关系通过心灵的搭桥搭在了一起,并且越走越近。
我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安静。我仿佛看见了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一瞬间,我深深地感动着。不仅体会到安静的心灵,而且体验了她心灵中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
我们来回顾一下:原先,我在做操,安静在园子里穿梭;后来,我看安静,安静伸出手合拢蝴蝶;再后来,“我”体会到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现在,我仿佛看见了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是不是层层地深入,一直到人心?这个层层深入,一个要体会的地方是顺序,另一个要体会到的地方是“搭桥”。
安静与蝴蝶的关系是通过触摸来搭桥的;“我”与安静的关系 是通过心灵来搭桥的。以前,我们曾讲过一个笑话:我们一家人在吃饭,爸爸吃肉,妈妈吃菜。这样写,各吃各,各管各,不立体、不搭界。是不是可以这样写:我们一家在吃饭,爸爸吃肉,妈妈吃菜,爸爸不时喂妈妈一口肉,妈妈不时喂爸爸一口菜。这样写就搭上桥了,把彼此的关系写出来了。
---------------------------------------------------
讲评时间:2012年2月13日上午
欢迎朋友们加入免费公益群学习
QQ群(群号:150347011)YY群(群号:5544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