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乱说《论语》学而9:贤贤易色

(2011-05-26 20:06:00)
标签:

经典

教育

孔子

杂谈

分类: 乱说论语

我们来学新的一课。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新的一句,其实与上一句,没有太大的差别。我们讲过:学《论语》就当一个话剧,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在讲。上一句,我们知道是孔子自己讲的。孔子讲:“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他讲完了这一句,于是他的一个弟子叫子夏的,就讲:老师,我是这样理解的,于是他就讲……讲完了,他就跟孔子说:老师,我这样理解对不对? 大体的场景就是这样的。那么这一句并不是上一句的简单重复。虽然意思是一样的,但不是简单的重复,是子夏结合自己的实践,“学而时习之”以后的一个体会。

什么叫“贤贤易色”呢?我们先来讲这个“贤贤”。这个用法,是中国古代汉语的一个常用现象。比如,“君君”、“子子”、“父父”,还有我们在学《大学》的时候,讲过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一句里的“明明”。 什么叫“父父”?头一个字是动词,后一个是形容词。意思是:做父亲,就要有做父亲的样子。名词作动词,或者说形容词作动词。在古代文字不多的情况下,是一个常用的语法现象。所以有的时候,我们读古文,还只有意会的去理解。用陶渊明的话来讲,就叫作“每有会意,不求甚解”。这是读书的一个方法。所以这里的“贤贤”,只能勉强地去文字翻译:第一个“贤”,是尚贤的“贤”;第二个“贤”,是贤德的“贤”。意思就是崇尚贤德。“易色”怎么讲?有一种比较典型的译法,讲的就是崇尚贤德,就要抛弃美色。这个说法,我个人并不认同。我个人的观点:这个“色”,不是美色的“色”,而是面色的“色”。大体意思是差不多,关键不在“易”的争议上,而是在于“色”的争议上。如果说理解成美色的“色”了,那儒家讲的“食色,性也”就与之违背了。我们前面讲《论语》的时候说过,孔子之所以是圣人,是因为他并不排斥人情世故。相反,他强调的是精于世故,把精于世故当成人生的一个大学问来追求。所以,这个“色”,不是美色。在大街上,会忍不住的看美女几眼。这才是“食色,性也,要勇于承认。什么叫“性”?就是本性,天生就会。“食”,就如孩子一样,生下来张嘴就会吃奶,没有人教。同时,闻到臭味就会躲开。这都是本性。见到美女、见到好看的容貌、听到好听的话、见到和悦的笑,自然会心生欢喜,这也就是本性。在《大学》里,也是这样讲的。《大学》里面讲:“所谓诚其意者,勿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这都是本性。只有承认了本性,才可以克服本性中的不足。

所以讲——说句玩笑话,如果讲“贤贤易色”是为了德而不要美色,那这个人是畜生也不如。为什么这么讲呢?其实,都不必装,人性便是如此。以“思无邪”的态度,以“正知正见”的态度来理解和体会,我们就明白了其中的意义。所以,我们回到《论语》刚才那一句的结论上来讲,这个“色”不是美色,而是面色,说“美色违背人性。那完整的讲这一句话,是尚贤的精神,就是见到贤人、贤事,应该要容颜改变一样的去追求。说得简单一点,就好比我们闻到好吃的,就会流口水一样。或者说,我们听到一个贤人、贤事,就要一脸的敬意。是“变色”的意思。再比如说,我们听到一个舍己救人的故事,我们脸上自然地流露出敬意,我们听到了英雄的故事,我们在脸色上自然地流露出向往。

我们学过曹操写的《短歌行》:

《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那一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讲的就是周公“一饭三吐哺,一浴三握发”。 什么意思?说的是他很尊重人才(贤人),因为政事太忙,在吃饭的时候,听说有贤人来访,于是就把吃在嘴里的东西吐出来,然后去见这个人。古人头发长,洗澡的时候,周公也不能顺利地洗好,洗一次头发要“三握发”——把头发挽起来三次,去接见客人,这才是“贤贤易色”的样子。

我们知道曹操的人才最多。曹操为了求得关公,花了很大的代价。当年关公知道刘备的消息后,挂印封金离去,曹操带着一伙人追去,送他长袍。这是曹操得知云长走了后的反应。大家可以温习一下《三国》:程昱曰:“丞相待关某甚厚,今彼不辞而去,乱言片楮,冒渎钧威,其罪大矣。若纵之使归袁绍,是与虎添翼也。不若追而杀了,以绝后患。”云长走了之后,有一个大臣就建议说要杀了关公,以绝后患。操曰:“吾昔已许之,岂可失信!彼各为其主,勿追也。”因谓张辽曰:“云长封金挂印,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想他去此不远,我一发结识他做个人情。汝可先去请住他,待我与他送行,更以路费征袍赠之,使为后日记念。”曹操讲什么?“彼各为其主”。并让与关公关系最好的张辽先去留他。这里有几点,我们要注意:一是让与关公关系不错的张辽一个人先去——多么懂人情世故!二是为什么不听别人的“杀关公以绝后患”?曹操可以杀蔡帽、张允而失赤壁,但绝不会杀关公。为什么?我们再扯另一个例子:白起当年代秦国出征与赵国打仗,长平一战,原来赵国人都已经投降了,但是白起骗人,还是把四十万降兵坑埋了。短期来看,这个战果太大了——杀了四十万赵兵,把赵国灭了。但从后果来看,也为秦的统一造成了困难。因为降也是死,不降也是死,所以还不如拼命一战!看上去是多杀了四十万人,但因为多杀了这四十万人,秦国的死伤就更多。所以,同样的道理,如果杀了关公,曹操就会让天下贤士寒心。失一关公,可得无数关公——这是曹操《短歌行》里体现的精神。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场景:

却说云长所骑赤兔马,日行千里,本是赶不上;因欲护送车仗,不敢纵马,按辔徐行。忽听背后有人大叫:“云长且慢行!”回头视之,见张辽拍马而至。关公教车仗从人,只管望大路紧行;自己勒住赤兔马,按定青龙刀,问曰:“文远莫非欲追我回乎?”辽曰:“非也。丞相知兄远行,欲来相送,特先使我请住台驾,别无他意。”关公曰:“便是丞相铁骑来,吾愿决一死战!”

看到这一段,我们便可知曹操先派张辽来的深意了。因为关公很警觉,所以曹操怕他多心,于是就请张辽先来,并且他们两个关系过去就好,能留得住。

我们再来看第三个场景:

遂立马于桥上望之。见曹操引数十骑,飞奔前来,背后乃是许褚、徐晃、于禁、李典之辈。操见关公横刀立马于桥上,令诸将勒住马匹,左右排开。关公见众人手中皆无军器,方始放心。

“关公见众人手中皆无军器,方始放心”——这一句最为重要,可见曹操心细。

我们再来看第四个场景:

禁、李典之辈。操见关公横刀立马于桥上,令诸将勒住马匹,左右排开。关公见众人手中皆无军器,方始放心。操曰:“云长行何太速?”关公于马上欠身答曰:“关某前曾禀过丞相。今故主在河北,不由某不急去。累次造府,不得参见,故拜书告辞,封金挂印,纳还丞相。望丞相勿忘昔日之言。”操曰:“吾欲取信于天下,安肯有负前言。恐将军途中乏用,特具路资相送。”一将便从马上托过黄金一盘。

“令诸将勒住马匹,左右排开。”——这样不是战斗阵形,战斗的阵形是团团围住,而这里是一字排开。“恐将军途中乏用,特具路资相送。”一将便从马上托过黄金一盘。——不仅不杀,还要相送,还要给盘缠。操曰:“特以少酬大功于万一,何必推辞?”关公曰:“区区微劳,何足挂齿。”操笑曰:“云长天下义士,恨吾福薄,不得相留。锦袍一领,略表寸心。”令一将下马,双手捧袍过来。云长恐有他变,不敢下马,用青龙刀尖挑锦袍披于身上,勒马回头称谢曰:“蒙丞相赐袍,异日更得相会。”遂下桥望北而去。许褚曰:“此人无礼太甚,何不擒之?”少酬”——可见谦虚心诚。许褚曰:“此人无礼太甚,何不擒之?”操曰:“彼一人一骑,吾数十余人,安得不疑?吾言既出,不可追也。”曹操自引众将回城,于路叹想云长不已。

我们看许褚的说话,再比较一下:曹操自引众将回城,于路叹想云长不已。什么叫“于路叹想不已”?这就是“贤贤易色” 前面这些是我从网上拷下来的,但在我的记忆中,好象还少了一段。大体意思是,曹操看到关公走了,就讲:忠义如此,真是天下难得的大丈夫。跟随他的十几个人听到这一句话,全部翻身下马,跪在曹操面前,表达忠心。大家有兴趣的话,回去看看这一段,好好体会。

讲到这里,我们还要扯远一些。在《短歌行》里,为什么要讲“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写这一段有什么的意思?有什么样的讲法?这个“绕树三匝,就是“贤贤易色”之意。为什么这样讲呢?这是中国的古礼。我们就拿《圆觉经》来讲:对于尊敬的人,就要绕树三匝。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当年文殊菩萨听如来讲《圆觉经》,请法的时候,之前就要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表示极大的尊敬。

所以讲《短歌行》里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示的就是这样一种对人才、对贤人的尊敬。这样的一种尊敬就是“贤贤易色” 同样的,我们如果学过《金刚经》,当须菩提听了如来佛的讲法之后是什么色?听了如来讲法,深有感触,感受到如来的大慈大悲,于是就“易色”。涕泪悲泣,就是喜极而泣,发自真心、来自本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